大明公务员(1078)
作者:名剑山庄
“下官想来想去,唯一保全生产为先,其他的事情,只能适当妥协了。”
“下官其实也想过,如大人一般大清查一番。但是做了之后,不用数年,大抵一两年,就会旧态复萌了。毕竟有些工厂太赚钱了。而官吏俸禄微薄,甚至工厂管事的,也未必是正经官吏,更谈不上什么前程了。”
“管不住,禁不了。除却维持,下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何夕听了,没有再生气。只是黯然神伤。
因为他知道杨士奇说的是实话。
只是实话最为伤人。
何夕在辽东的时候,没有想过太长远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将工业生产体系给搞出来,那是当务之急。即便而今何夕回想,也不觉得自己作错了什么。
当时他在辽东,亲力亲为,下面的人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枪,即便有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是没有想到,这才短短一年有余,当年的功臣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人的问题吗?或许有的,但是这些工匠从贫困到富贵,用数年,变化是剧烈了一些,以至于膨胀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这种事情,在整个世界,古往今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并不算什么?
是制度问题吗?
也可以说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从来是一个大问题。管得太少,就会出现这种局面,厂长将工人看做奴隶。但是管的多了,且不说人员上增加多少,会有多少负担。单单说有用?
何夕想到的就是卫所制度。
须知,大明在维护卫所制度上,可是下了大力气了。
朱元璋依靠卫所兵打下天下,对于卫所士兵的权力,福利,义务,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为了防止军官凌虐士卒,军中有独立的断事官,一套相对独立的军法体系。后来,又增加了文官御史的监督。
但是如何?
不管增加多少人,增加多少管理成本。大明的卫所军,却一点也没有挽救回来。
那么而今的工厂体系会是怎么样的?
不用想别的。只要想想后世国企倒毙大潮,就能明白何夕的忧虑。
后世中国,真有一批能力强大的管理人员,真心为这个国家着想的。但是何夕麾下的是一些什么人?他们能力素质,乃至于道德水准与后世相差太远了。
所以这结果更让何夕悲观。
何夕心中暗道:“看来,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只是何夕也知道,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这一场大清查,已经让辽东动荡不安了,这个时候再动手的话,影响更大。而且何夕内心之中,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仅仅是倾向。
新的法案需要时间去完善,去调查。
第三十三章 朱雄英的收获
“没有想到让你看到这种情况?”何夕揉揉眉心,说道:“我本来想让你看看,辽东这些工厂作用,以及背后的原理,只是让你失望了。却没有想到看到了藏污纳垢之所。”
说到这里,何夕有些疲惫。
这种疲惫是精神上的疲惫。
何夕只觉得自己解决一个问题,又会有另外一个问题。自己看似做了很多。几乎在原地踏步一般,更不要说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人,却被他亲自下令处决,推上了断头台。
何夕心中也是很难受的。
朱雄英说道:“姑父,不需要这样的。其实辽东这些工厂的作用,你不用说我也知道。如果没有这么多工厂,辽东怎么可能短短几年从塞外蛮荒之地,变成了北方重镇。东征高丽日本,北拓长春,都仰赖于辽东。”
“这都有赖于这些工厂。这一点我明白的。至于其他的,我还请姑父赐教。”
何夕说道:“你愿意听,那我也愿意讲。”
何夕花了半日的时间,结合辽东的现实情况,说明了工业化生产这种新劳动模式的一些特点,以及带来的影响。何夕本来想结合各家工厂之中某些关键性证据的,来给朱雄英说明。
而今只是泛泛而谈了。
第二日,朱雄英就在营口乘船离开辽东。
朱雄英手按船舷,极目远望。辽河在他眼前渐渐开阔起来,远处辽河水滚滚入海,形成到辽河水与海水色彩不同线条。而两岸码头林立,有官府营造的码头,一连上百个泊位。似乎一眼看不到头,而辽河河湾之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码头。有的仅仅是有木头搭一个架子,只能停几艘渔船而已。
朱雄英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辽河两岸,不过是一些稀疏的房屋,还有旷野之地。甚至连田地都比较少,有的一些还是刚刚开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