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779)

作者:皇家雇佣猫


“是!”

朱厚照心有感叹,“千百年来咱们汉人就在长江、黄河岸边生活,大江大河喂养了百姓,也给我们出了个大难题。所谓国泰民安,其实相当脆弱,一场大水便能夺去千万人生命。而眼见这黄河之水,朕也忧心,西北故国之地,处处风沙,难以耕种,咱们今天应该可以将她打下来,就像当初的汉唐一样,可汉唐如今又在何处呢?”

打下容易治理难。

朝堂之上,也有很多人说耗费颇多,却无利可图,不划算。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你如果不把这些周边的强权打掉,那么他们率兵掠夺,甚至灭杀边疆百姓,这个损失要怎么算进原来的账本中?

杨廷和回道:“陛下之问,发人深省。”

“仅发人深省是不够的。”

皇帝面朝黄河背朝大臣,河边的大风吹得他鬓发乱舞,众人簇拥之间显得至高无上。

朱厚照忽然觉得他也有些多愁善感了,而且妄念太多。

他要做的是在他的手下拓展大明的生存空间,至于后世子孙守不守得住,他又怎么管得了。本身一盛一衰就是自然规律。

花开堪折直须折,他在的时候先扬眉吐气再说。

这样想着,心里稍微轻松一些,他转过身,指着顾人仪说:“此次大明开疆以后,朕不会再设关西七卫,朕会派驻汉人军队、汉人大臣去治理西域。朕知道,有人说那里不适合耕种水稻和小麦,养不活人。或许吧,但汉人也不就是靠着土里刨食的那点本事吧?汉人做生意很差吗?

你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把少府的生意做过去。思路打开一些,不要只卖丝绸和茶叶,海贸如今这么兴盛,陆路运输不一定有海贸赚得多,到时候老百姓不乐意,容易做不起来。可以卖点别的。”

顾人仪也研究过的,“草原上的人,其实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他们缺茶叶、缺盐巴、缺布帛,什么都缺,只是可能没那么多钱买。”

“你说有道理。”皇帝迈开步子往前走,边走边说着,“不过只要互市,总归是有贸易的需求。有贸易就有钱赚,有钱赚就有汉人要过去,汉人在的地方,朕就得保护。到时候可以专门筑造一座城池,让东西方的人在那里互相贸易。而且你还得再想想,朕说了不是只卖这些,朝廷不是每年都要求军器局制造更好的火器吗?那么汰换下来的,一样可以卖出去。”

众大臣被最后的这句话有些震惊道,“陛下,火器可是战场利器,岂能卖人?”

朱厚照反问:“你不卖,这些火器就不会流入到西域么?”

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是很难阻挡的,当然,他只是举这么个例子。

“朕只是说可以,没有说一定。”

顾人仪脑子还是活的,他说道:“微臣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是要重建商路。其实汉人也有许多好东西,只要朝廷开放和鼓励贸易,想必是会有繁荣的那一天的。”

“前提是,要让这些人知道,只能与大明贸易,不能与大明开战。”朱厚照摸了摸下巴,“西域尚且还好说,蒙古草原则是麻烦,他们逐草而居,就算赶到极西之地,也有回来的一天。”

这一切其实就是科技发展问题。

如果肉类能够保鲜储存,那草原就是后院,朱厚照肯定会发动人去商牧,养牛、养羊供应全国甚至还能出口。

边上,杨廷和这些大臣还在说着什么北方游牧和南方汉人的历史根源,朱厚照不仅一句没听进去,而且他已经想到了别处。

“……诸位爱卿,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肉可以储存,经长距离运输而不会发霉变质,那大明一样可以在草原上放牧;如果大明的火炮火枪能打的更远,威力更大,那便不需要残酷的砍杀;如果船只能造得更大,那一次就可以运送更多的货物;如果纺织机可以优化,也许缠丝织布便能用人更少而产出更多……

前段时间那个谁,有一句话叫重孔孟而轻奇技。朕仔细想来,这话也许有道理。孔孟当然还是要重,但奇技或许也不可少。你们以为呢?”

王炳和杨廷和们不敢苟同,“古来先贤,皆是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奇技淫巧,未免沦为末流。天下大德不兴,如何才能大同?”

“修身齐家当然也是重要的,朕从来没有要轻忽于此。但朕自始至终都讲过务实二字,重奇技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辩驳先贤。”

朱厚照想到便也做了,他下令到:“此事让平海伯来办,让他找出当初设计两千料宝船的工匠,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好。朕要亲自接见他们。再有,义山。”

顾人仪上前弯身,“臣在。”

“你在少府中安排几个人,到藏书园的边上划一块地,再营造一处新的场所,将原来格物学院的人主体搬迁过来,并更名为科学院。”

朱厚照又对着王炳说:“朕所说的奇技都是有实际效用的,比如活字印刷术,它总是个好东西吧?因而朕以为朝廷应当鼓励更多的人最大程度的优化我们平日中用到的每一样生产工具!”

天子执意如此,王炳即便作为阁老也没什么办法。

顾佐则落后两个身位与他解释,“阁老不必忧心。其实这些事,平海伯本身都有在做。正如陛下所说,实际需要,当然要做,商业本身也有这样的推动力,你不做,旁人做,那便要亏本亏死。陛下如今也只是顺势而为,不会引起异议的。”

朱厚照的计划是要赐予这些人才以官身,如此才能真正的有刺激的作用。

不过他可不会傻乎乎的把这句话说出来,他会等到真的有这个人出现,然后再封他个官。那个时候这个人必定是有贡献的,有了贡献皇帝赏赐,这有什么问题?

第六百五十七章 拦轿

西北之事,朱厚照其实焦急,但他远隔千里,很难直接做点什么。

开战之后的政治影响他也完全感觉得到。

尽管正德十年的朝堂,已经不会有很强大的反战声音,偶尔有一些科道言官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基本上也掀不起什么波浪。

不过明朝的文臣即便当到阁老也没有不被骂的。

哈密以及更西边的土鲁番在一部分人眼中,总归逃不了‘不毛之地’四个字。

朝廷一下子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回应那里仍然算不上严重的挑衅,是不是有必要仍然有待商榷。

尤其这个时候,皇帝依旧没有回京主持大局的意思。

可现实是,内阁几乎在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赞同了皇帝的决定,并立马让兵、钱、粮、马迅速向西北集结。

而一旦这些奏疏涉及到杨一清和王鏊本身,他们虽然辅佐监国,实际上也不好处理,所以不得不和军报一样转呈皇帝,甚至还要加上一封请罪疏。

正德十年五月初,京师的朝堂上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部分言官都觉得内阁至少要做到请圣驾回京。

如果无法达成目的,便有一些人直接上疏痛骂内阁的首辅和次辅。

杨一清和王鏊自入阁以来,还很少看到这么混乱的朝堂。

吓得皇长子载垨都有些心有余悸。

第二日,他见到自己的舅舅梅怀古时说:“昨日朝会,百官们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相互之间意见相左的程度很深。外甥有时觉得这人说的有道理,转过头来又会觉得那人说的有道理。舅舅,外甥还没见过像那样的场面呢。”

边上的载壦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他,载壦长得向他的生母怀颜,所以五官非常的精致,但作为男子汉有时候也失去了锐气,脾气糯糯的,小时候很可爱,但大人都知道长大了以后作为皇子是不行的。

反倒是载垨有时候虽然大条了一些,但至少开朗外向一些。

只是梅怀古也没想到载垨今天会说出这般话。

“觉得不知所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