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842)
作者:冬三十娘
二十多年以来,他让长宗我部氏重新成为四国岛上的一个大势力,但他还没有完成讨杀仇敌本山等几家的誓愿。
所以怎么可能就倒在这里?
身后,是他忠心耿耿的家臣和武士,还有刚刚从忙碌收成着的农田里回家拿起武器的兵卒。
“赌上我长宗我部国亲的一切,保卫土佐!你们的土地和家人,就由我来率领你们,全部守护住!”
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中,长宗我部国亲大声鼓舞着士气。
“不管敌人有多少,全部消灭!”
“全灭!”
此时此刻,唐顺之刚刚走入那竹林寺。他微微点了点头,是个过夜的好地方。
而在竹林寺北面和东面不算开阔的这片地方,东洋海师的陆战兵已经在列阵。
严世蕃换了更小一点的斩浪舰,也只能先带着区区三艘排到较宽的河面上,再深入竹林寺北面一二里。
等到长宗我部国亲率领的第一批大约不到两千人抵达这里,严世蕃轻飘飘地吩咐了下去:“进入射程,先轰一轮。”
在东瀛本土的土地上,真正的第一次成建制亲密接触开始了。
这时消息还在传向三好长庆那边的路上,而后也报往京都。
所以数天后,细川晴元知道了明军先去的是四国岛之后,他还在首先召集家臣商量对策。
还没等做出决定,后续的消息一个一个传来。
土佐湾竹林寺初阵,长宗我部国亲战死,三好长庆已往土佐增援。
再几个时辰之后,新消息是冈丰城陷落。
第四天,明军战舰出现在四万十川,土佐一条家中村御所所在、有着“小京都”之名的一条家本城陷落,家督一条房冬身死。
三好长庆已经退回阿波国,求援不断。
这应该都已经是许多天前的事了,四国岛上如今战况如何,从那些刚刚承认了他幕府大将军地位的本山氏、河野氏、宇都宫氏、西园寺氏纷至沓来的求援就能看出端倪。
几无一战之敌,都是一触即溃!
这个时候,御守将军那边的消息才刚刚到。
出云方向,有明军直接攻至出云。
西国那边,冒着浓烟的巨大黑船率领的庞大舰队已经攻下角岛和长门北面、四北面的两个半岛。
这又已经是数天前的事了,现在如何?
新幕府需要做出决断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在九州和西国最西岸重点布防的防线似乎只有一处遇到了敌人,随之而来就该是增援调动。
可在这种情形下,忽然又有家臣闯进来。
“将军大人!尾张守护代织田信秀在古渡城遇刺,这已经是这个月来第四个遇刺的有着守护之实的人了,而且已经到了关东!”
“那个尾张之虎?”
“将军大人,都是……会盟时向您提出了苛刻条件的家伙……”有家臣点出了这些关键。
细川晴元神情沉郁: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阴谋?
在尾张国的吉野城,还不满十岁的织田信长也刚刚收到噩耗不久。
身为织田信秀的嫡长子,他的父亲和母亲都不怎么喜欢他,因为他是尾张的大傻瓜。
可他六岁还是成了吉野城的城主。
现在,他的父亲突然死于非命,织田家的家臣们来到了吉野城。
家督的重任,似乎要由他这个幼主担起来了。
可他还没准备好,现在的他,仍旧只是个胡闹的顽童。
席卷东瀛的大风暴正式开始,夏言出现于出云。
这个方向,不以海师为主。
遮天蔽日的庞大船队,只送精兵。
而俞大猷率领京营登岸后,在这似乎并非前线的出云迅速控制了位于大海和宍道湖之间的谷地。
这里北面是海边的国贺海岸山,南面也是绵绵群山。
陆上主力在此登陆,夏言把自己办公的地点选在了这里的出云大社。
“直奔西南面石见银山!倭贼若回援,阳武侯那边势如破竹!我在这里,那么这方圆几十里的沃土便安然无恙!”
严春生也来了,夏言知道。
他和唐顺之也来了,因此大明的攻势可以更犀利。
东瀛多山,现在出云被掌握在大明手上,海运去对马岛虽有数百里之遥,对东瀛来说却也已经是易守难攻。
隐隐之间,从四国到出云,已经连成了拦腰斩断东瀛的线。
而陆上交给了陆战兵、由唐顺之去继续收服各处后,严世蕃已经率领海师沿途奔袭到了又一个港湾。
“……奇怪,陛下为什么说,在这个叫广岛的地方先轰一轰,对战事而言是大吉之兆?”
“管他呢,轰!”
现在是严世蕃快乐时间。
只有海师,那就是沿着这濑户内海一路狂轰,让这里处处起火,让倭贼应接不暇。
“轰过去!从这广岛开始,一路轰到大阪湾!”
“侯爷,炮弹怕是不够……”
“不够老子就去找靖边侯!他不是说保管我到那川之江城时,军资必已运至吗?”
第495章 拿这个来考验大明百姓?
一整年,杨慎的核心工作就是军需后勤。
他负责关注税赋,负责筹备军资生产,而严嵩则负责海陆转运。
这是一个好搭配,因为严世蕃功业系于此,他安能“让前方没了军需,让儿子吃了败仗”?
“有国债支撑,朝廷暂能支应。臣请今年东南粮赋、税银不必解运抵京,就地转为征倭军费,筹购新粮发运至琉球!”
面对严嵩的奏请,朱厚熜想了想之后看向杨慎、崔元他们:“你们的意见呢?”
“……不是不行,不过。”崔元谨慎地想了想之后给出自己的看法,“须派要员,领诸部衙得力人手,厘清账目。”
“用修,你以为如何?”
杨慎此时反倒很干脆地点了头:“此事,臣与诸国务先议过。转运损耗,一来一往,于战事不利。然数额庞大,财帛动人,非同小可。臣请先依朝鲜例,选定将来辅佐和王之重臣。前程所系,方不致中饱私囊贻误战机。”
“这样的话……”朱厚熜看了看他们,“夏言是打算就留在那边了,唐顺之是还要回来的。除了朱纨,还有哪位重臣有意从此远赴东瀛?”
“文蔚新补国务,他愿请缨。”
“聂豹?”朱厚熜不由得看了看严嵩,而后思索起来。
这是严嵩的门生,去了东瀛,将来自然是会和严世蕃彼此照应的。
对老四来说,还有朱厚熜要安排在那边的胡宗宪这等年轻一代,也不用担心他将来受严世蕃和聂豹所制。
况且聂豹虽是严嵩门生,却也正式拜过王守仁为师,不见得完全听严嵩。
夏言六十多了,聂豹快六十,朱纨刚过五十,再加上后面的胡宗宪,这倒确实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梯队。
“有这等意气,自然该用。”朱厚熜点了点头,“除了聂豹,诸部衙再各选右侍郎一员,并都察院钦派巡按一员、大明银行一同去办吧。”
此时此刻,他只知道按照计划那边应该已经发动了,战果如何尚不知晓。
但远征除了军队本身的战力,打的本就是后勤。
好在看起来,大家对于此战结果都是看好的。连一贯精打细算的杨慎,如今也再不添堵,仿佛只希望这征倭大战早日顺顺利利结束,因此还提前安排着将来怎么治倭。
这个课题,与朝鲜不同。
援朝官员,大明还会给俸,也计考成。
而要去东瀛的话,将来就算是迁居了。
大明愿意去东瀛的人,会比愿意去朝鲜的少得多。
那么大一个海外孤国,将来哪怕朝堂上也势必是以本地人为主。
其中需要的治理智慧极高,朱厚熜一直没有停止对朱载墀的教导。
“东瀛国土远大过朝鲜,但连年战乱,如今人口却大约多不了多少。虽说地狭多山,毕竟疆域辽阔,只是过去交通不便,治理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