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57)

作者:冬三十娘


朝廷自然会因此承担很大的成本,但钞不能轻废,废之生乱。先把旧钞大量收回,再造印新钞,最后一些旧钞可兑新的通宝、银宝,而新钞则直接作为最大额的银票来用。

为此,朝廷既然已经成立了十八个企业,户部为了银钱往来方便,为免解送当中的折耗、等候之苦,何不效仿民间钱庄,于各府设官方宝庄?

“……真是胆大……”参政感慨着,“各行商会,各地钱庄,不可小觑。以官庄取而代之,毕竟书生之见。”

左布政使则瞥了他一眼,淡淡说道:“商人?官绅?如今谁敢有二话?谁能有二话?税课司设后,若课税皆由官庄收运,商人银钱从哪里支缴更为方便?”

“……信不过啊。”

“若真想改旧钞为新钞,朝廷便要立信。”左布政使的经验还是更足一点,“何况,却不是有乡贤吗?”

参政呆了呆。

是的,有乡贤。受了官府推选和陛下委任,总能响应一二。

这毕竟是个缓慢的过程。

“……这策文,实在实在……”左布政使再度从头快速浏览着,“点他为状元,还因这行文,无一字不落在实处啊。所议虽国策,却正如策题一般,从细处入手,有具体可行之法。”

“……藩台大人,那制科魁首封伯……”

书办这么屁颠屁颠地来提醒,是因为知道衙门里最近愁什么事。

左布政使这才如梦初醒:“对对对!且待我好生瞧瞧!”

他翻回头版,这消息是放在头版的,与殿试结果一起说的。

头版两篇新闻,《殿试放榜,常州唐顺之评为状元,五百进士入宫赴宴》,《御诏制科将于嘉靖六年二月举办,天子恩许两科魁首荣封伯爵》。

现在,将封伯爵的震撼再次来到两人心头。

定国安民科,靖国武略科。

一文,一武。

没有考较学问和文采的科。

现在重要的,还包括应试资格。

宋朝时,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还向布衣平民开放,曰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科,则向有官身的人开放,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后来,应试资格还改为必须有两位大臣作为推荐人。

而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两科,只允许有官身的人参加,只允许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参加,限定在虚岁三十五以下,更必须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意味着,大明大量的知县,如果拿到了推荐,也可以参加。

但相应的,每个推荐人,只能推荐最多两人参与。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共就这么多,这已经决定了这次制科考试参加的总人数。

而考试的内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难。

第一项仍旧是进卷。要上交平日里的策论五十篇,这是第一道筛选。通过了的,才允许入京参加策试。

这策试,将由国策会议的参策们主持出题,考试地点就在国策殿。在一天五个时辰的考试时间里,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论。

这一场也通过了,就是御试。皇帝将只出一题,但必须在乾清宫内当面完成。完成后,还有奏对环节。皇帝当面询以三问,要立即对答。

山东左布政使喃喃说道:“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应试资格,这说明被推荐的人有不错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个正四品大员的欣赏。

能过了进卷这一关,说明他们也不是全靠人际交往能力。推荐人堂堂正四品以上,总不能胡乱推荐亲信之人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脸。

而策试,直接便是如今大明最重要的二十四个重臣一起考。能过这一关,哪怕最后一关过不了,那也将是得到至少数个参策的欣赏,将来官运亨通不在话下。

最后一关御试,既答策题,又要奏对。摘魁封伯倒在其次,天子青眼有加是一定的,将来文者宰辅、武者进侯封公世袭都只待再立新功。

“……青云之梯!”参政看到的却是机会。

两人都不具备应试资格了,但却有推荐资格。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随后目光都亮了亮,并且多了一些感慨。

“新法推行,知县以下若想登上这青云之梯,今年岂敢怠慢?”参政啧啧有声,“效死命的时候到了!”

推行新法的责任首先压在各省大员的头上,而地方府县,如果没有进取之心,那么敷衍从事、尽量少得罪人是一定的。

但是先得到正四品大员的青睐,再得到参策的青睐,甚至可能一飞冲天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诸省大员手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好不好好干?不推荐你哦!

如果把今年新法推行政绩和陛下关心的实事落实情况作为抓手,那么推荐上去的人哪怕过不了第一关,那也有功!

“妙啊。”左布政使突然思路打开,心情舒畅。

自己能推荐的两人,一个作为种子选手,一个奖励有功的官员,这个原则要统一!

山东正四品以上的人,很容易就数出来。加在一起,足足能推荐多少个名额?

他笑裂了:“督台必定再召省务会议,不急,通盘计议!”

他不急,报纸没避着谁。

历经半年,那新式印刷机正渐渐造办,《明报》已经越印越好,越印越多,做手抄营生的人感到生意渐渐艰难。

但只经过五天就运到山东的《明报》已经让山东官场和民间炸开了锅。

一方面是那殿试策题之难,是直接讨论钱法带来的诸多议论,一方面是新科进士们的荣耀,尤其是对状元唐顺之、榜眼唐枢、探花王慎中的议论。

“若是往年,只怕状元郎是这王慎中!看看这文采!”

“也只因为文采,才取了探花郎吧?一甲前三,总要有个文采好一点的。”

“此言差矣!兄台当真以为这状元郎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

“唐顺之,唐枢,一甲前三里倒有两个姓唐的!我唐氏当兴!”

“……一个常州府人,一个淮安府人,都是南直隶的,与你南仇唐氏有何渊源?”

“祖上自然同宗!我南仇唐氏也是青州唐氏迁到临淄的,山东唐氏昔年南迁者不知凡几!”

而官场之中,则都口干舌燥地看着那制科的消息。

正六品及以下,都有资格参与。

这正六品,很微妙。大明知县,都是正六品。新科进士当中,哪怕状元,一开始的授官也不会超过正六品。

现在有些人自知其实没什么机会,但毕竟是一个自己的策文能直达中枢的机会,将被朝堂重臣看到。有抱负的,想进步的,都在跃跃欲试。

还有些知县和更低品的官则根本不指望这些,他们却也不缺乏政治智慧。

看到这消息之后,只是连连唉声叹气:“苦也!”

上官手里又多了一条鞭子。

不好好干?敷衍?

可以。

但是考绩之时,一句进取之心不足的话是会给的。

没想一飞冲天,不代表一辈子就满足于只爬到正六品。

如今乡试恩科年年开,副榜举子和副榜同进士必定越来越多。

万一正六品的好官位也保不住,被挪到其他清苦衙门呢?

消息继续往南传,到了淮安,刘天和自然开心得不行,同时又有点忧愁:突然高中榜眼,那还能很容易地把唐枢请到河道衙门吗?

消息再传到南京,南直隶勇夺前二,一甲之中独占十席,文教以南直隶为最的局面仍旧没改。但在南京吏部任郎中的徐阶却怅然若失:因严嵩提携,升得太快了,他有点希望自己还是正六品的知县。

消息再传到南京东面、杭州西北的常州府,状元的荣耀属实点燃了这常州府。而唐顺之出生成长的武进县,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唐顺之的老举人父亲喜极而泣,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还在连连恭贺:“唐翁,这还早呢!状元公雄文我已拜读,以应德之才,明年制科夺魁再封伯爵,那也是大大有望!明年此时,这里只怕就是伯爵旧宅了,唐翁也少不了一个封赠!”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