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110)

作者:冬三十娘


对黄锦来说,司礼监掌印绝对是他日后囊中之物。

严嵩不由得揣测起来,陛下对于未来的朝堂权力格局到底是怎样想的?

这御书房,将来会如何演变?

没人觉得将来的国策会议将永远是这个格局,御书房也永远只是个御书房。

看破不说破,皇帝只是在先洗牌,但还没到胡牌的时候。

没有人猜得透皇帝是怎么想的,毕竟今天这个决定突破了文臣过去所想象的天花板,所以才有国策会议与内阁分权的顺利改变。

现在,达到了目的的皇帝又回到了之前上朝时那种状态。

他主要的精力还是在听他们的言辞,留意他们的“吵架技巧”,同时更直观了解如今各衙门之间的门道。

郭勋觉得自己是个小丑。

现在商议的第一件事与武臣直接相关,但他都没有能力参与到兵部尚书王宪与其他重臣的商议当中。

皇帝一言不发,但经历了皇帝初次视朝和其后很多事的郭勋知道:皇帝对勋臣武将其实抱有期望。

那天,郭勋苦口婆心地劝说其他勋臣武将:你们这帮越来越肥肠肥脑的家伙必须考虑这是不是……

但现在,勋臣武将中只有郭勋一人在此!

这第一回 国策会议,第一个商议的事情就是裁撤冒滥与重设三大营,五军都督府的代表、勋臣武将的代表,真的能一句话都不说吗?

皇帝没有看过他一眼,但郭勋不能等着皇帝特地看过来,暗示什么。

陛下也很难!他如果看过来了,自己却一个屁都放不出来,那算什么?

郭勋大着胆子插话了:“臣以为!”

第109章 致命的总是细节

郭勋几乎是先喊出来吸引注意力的。

十几个朝堂顶级大佬的目光同时看向了他,而皇帝目光也终于移到了他身上。

郭勋浑身涌动着仿佛置身于战场的恐惧与兴奋感——尽管他没有经历过。

但这一刻,他确实有一份冲锋的决心。

因此他慨然说道:“三大营必须都是精兵!三大营之兵卒将领,必须都是善战有谋者!选兵点将,五军都督府与边镇参预国策会议之重臣之见才是重中之重!”

他说完,迎接着阁臣们与九卿的目光,强行维持着姿态上的强硬。

杨一清,你说一句话啊!

郭勋知道自己不会说,他只能尽量把自己、把五军都督府的态度说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和语言。

而昨晚和徐光祚一起请杨一清吃过饭的郭勋,也期待着杨一清这个即将赴任边关的忠臣帮忙说两句。

听皇帝之前的讲解,边镇重臣有一人能列席这国策会议,但他能每次都来参加吗?

不能!

所以,边镇重臣恐怕只能参加每三年一次定长策的会议,至多也只能每年参加一次定年策的会议。

现在,就看杨一清是更倾向于和五军都督府合作,还是与兵部合作了。

杨一清看向了皇帝。

朱厚熜也看着他。

皇帝的目光是清澈请教的,杨一清看得出来其中的真诚。

他与杨廷和不同,他在边关,见过兵卒的眼神,见过边镇将领与官员的眼神,也见过北虏的眼神。

他更见过正德皇帝的眼神。

现在,这位十五岁新君的眼神不同。

那不是纯粹少年人的好奇或期盼。

少年人的眼神,总是那么纯粹。喜或者恶,总是那么浓郁。

他们的世界是斑斓的、艳丽的。只有经历了很多事之后,他们再看向世间时,那眼神就仿佛蒙上了什么。

愚笨的,既没有了少年人的纯粹,也没有了那种成年人的平静与了然。

那蒙上的什么,有的是造成更多疑惑的纱帘,有的是看来赏心悦目的面具。

可现在杨一清看过去,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竟产生了疑惑:这究竟是面具还是纯粹?

皇帝在期盼他的见解。

杨一清沉默片刻,只是平平淡淡地说道:“臣以为,京营重事与边镇息息相关,如今既行募兵制,边镇兵卒不宜选募。然募而选之,纵有兵而无将,终究难成。”

这只是被各种目光汇聚之后的稳妥开场白,杨一清顿了顿之后就说道:“武定侯所言,臣亦认同。五府之见、边臣参与国策会议之重臣之见,该当重视。此非争权,乃为家国重事计。京营诸将与边镇诸将皆需善战有谋,当此时,臣以为,当以边镇为重!”

郭勋呆了呆:那昨晚你说的什么漂亮话。

皇帝却在开启这个话题之后首次开了口:“边镇是重中之重,重设三大营不能让边防空虚。然而京营问题重重,如果没有合适的将领、可行的练兵方法、可靠的后勤保障,那么京营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杨一清先抿了抿嘴。

皇帝说话的风格,跟其他人都不一样。

用的字词更多,有些还很新鲜,但挺准确。

他仿佛只是润了润唇,脑子里过了这个念头就说道:“臣入京前,已收到诸多老友信件。京中情势、诸王领地情势,臣亦知晓一二。陛下欲重设三大营,精兵足额是第一步,将帅用命是第二步,如臂指使是第三步。”

这话有点勇,怎么能说京营能不能如臂指使是第三步呢?

郭勋眯了眯眼盯着他:文臣果然还是不能一条心!

朱厚熜却开口问:“愿闻其详。”

“朝中虽事多,然君臣一心,必不至于有剧变。陛下虽继统不继嗣,然如今法统已明,天下已定,藩王兵患暂无忧。”

杨一清这番话让熟悉他的杨廷和、费宏等人很意外:说得很直接。

没回避朝堂之中其实纷争不断的事实,但通过“君臣一心”这个词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你们其实就是互相之间争来争去,但斗而不破,维持朝堂稳定的念头是一条心的。

而京营防的是自己人,既然朝堂大概不会发生巨大变化,那么要防的也就是藩王和地方了。法统已明,准备又足,藩王作乱的情况很难出现。

“既如此,先足兵,渐换将,缓成军足矣。”杨一清继续说道,“边镇精兵猛将,不可因此选调太多。陛下若有忧,当先忧边镇。京营之事,以五年十年计。”

朱厚熜静静地看着他。

从提出重设三大营开始,夏言帮五府提出的方略、兵部提出的方略、内阁的票拟意见,其实都照顾着皇帝想要防备“藩王作乱”、稳固皇位的需求。

郭勋大着胆子强调五军都督府和边镇重臣对这件事的发言权,也无非只是为了在京营中上层有更多话语权罢了。

像杨一清这样劝他以边镇为重、现在你皇位其实不危险、京营可以慢慢建设的,还是第一个。

朱厚熜问道:“既然缺少良将,三大营何时能成为善战之军?”

杨一清淡然回答:“边镇良将多矣!若尽数不致埋没,京营何愁无将?”

朱厚熜眯了眯眼睛,缓缓看了看郭勋和兵部尚书王宪。

自然不能说是他们的问题,杨一清说的是制度问题。

边镇的将种其实不少,但想要出头,要么走五军都督府勋臣的路,要么走兵部这条线文臣的路。

朱厚熜在他们诧异的目光中拍了拍巴掌:“好!非常好!这国策会议如果不能点破一些实际问题,也终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勋臣子弟、边镇将种,盯着这京营重任的人确实很多。先兵后将,而后如臂指使。成军之前,杨一清,你可保朕无忧?”

话是那种诘问的措辞,至少是显得不认可。

但杨一清却回答道:“今日列席这国策会议前,臣不敢答复陛下。然今日后,臣有把握说一句:陛下勿忧!”

听这话里的意思,谁还不能不明?

这国策会议就是皇帝谋划出来的,他难道没考虑周全吗?

现在杨一清这么说,许多人细细想了想之后也不由得缓缓点了点头。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