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695)

作者:王子虚


“调大食国左长史刘志新任刑部尚书,大食国审理正兼徐明辉任大理寺卿。”

朱靖垣本来就是吏部尚书,知道现在的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的状况,知道他们该退休了。

后面翻到他们的奏疏的时候,直接批准他们退休就行了。

然后朱靖垣继续翻看后面的奏疏:

“调大食域左都护王引之任司马,分管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

王引之当过大食国右长史,虽然是兼职的,但也算是朱靖垣自己人。

他当时的正职是克州(克里特岛)的知府,克里特岛是朱靖垣个人的私产。

也是因为被朱简炎定性为朱靖垣的人了,所以一直挂着大食国和朝廷的双重官职。

后续的升迁一直都在大食域内转悠,跟朱靖垣大食国的专职官员们长期合作。

所以也确实是朱靖垣的用人系统中的一员了。

王家是职业官僚家族,王引之的父亲王念孙还当过户部尚书。

王家两代人在朱仲梁、朱简炎、朱靖垣三代皇帝心目中的印象都不错。

现在大明的司马,分管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看上去相当于崇祯前的兵部尚书。

但是实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现在司马下属的三军部的核心权力是调兵权。

当然,实际上是按照皇帝的命令,去办理调兵的实际手续而已。

制作出来的军令要有皇帝的签字和印玺才具有效力。

除此之外的日常工作,是军事预算申报和军官升迁以及任职审批。

所以既非常重要,也不不是绝对的重要,朝廷上也没有什么绝对重要的职务。

最终决策权已经被完全收拢到皇帝手中了。

朱靖垣确定了王引之的任命,继续往下翻检批阅请辞奏疏:

“工部尚书刘镮之升任司空,分管工部、械部、建部、汇部,负责工业、工程、科技,道路、港口、机场。”

刘镮之曾经当过东夷国的左长史府长史,就是事实上的长岛总管。

当时正是朱靖垣督导过整个殷洲的时候,所以刘镮之也当过朱靖垣的属下。

朱靖垣还直接跟对方下达过命令,指导他们处理长岛的泰西人。

只不过毕竟跟王引之不同,没在朱靖垣直辖的大食国兼过职。

所以他后续得以持续晋升到中央朝廷,当上了工部尚书。

不过刘镮之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两三年后就该彻底退休了。

朱靖垣现在让他继续当一任司空,有退休前的荣誉加封的意思。

在刘镮之被任命为司空的同时,下面就跟了两条尚书的任命:

“械部左侍郎汪莱,升任工部尚书。”

“械部右侍郎李锐,升任械部尚书。”

汪莱和李锐,是工程方面的官员中,朱靖垣最为熟悉的两个。

两人这五年本着不给朱靖垣添麻烦的心态,一直都表现的很低调。

闷头折腾朱靖垣当初提出的设想,完善军械部现有的设计。

两人在过去几年没有升职,但是品秩从升到了从二品。

现在朱靖垣直接给他们再升一级,各管一部。

等过两年刘镮之退休,就从他们两个之中选一个当司空。

“广东布政使萧锦安,升任少师,分管农部、水部、太常寺,负责农业、水利、英烈、功勋、拥军、祭祀。”

朱靖垣当狮城府同知,并督管南洋和天南地区的时候,萧锦安任马六甲布政使。

两人当时互为上下级,合作也算是很愉快,萧锦安的能力得到了朱靖垣的认可。

萧锦安在政治上也确实算是朱靖垣的人了,所以无法晋升到中央衙署。

在设立大域之后,被调任到了广东当布政使。

听起来官职还是布政使,但大域改革后本土的布政使品级变成了正二品。

现在正好可以直接晋升到从一品的少师。

“太仆寺卿阮元,升任少傅,分管钦天监、太仆寺,负责天文、气象、历法、环境、资源、交通工具。”

阮元的身份和刘镮之相同,在朱靖垣督管殷洲的时候,当过东夷国右长史府长史,事实上的切萨皮克半岛总管。

同样因为没有直接在朱靖垣身边任职,所以可以后来正常升迁到了中央朝廷。

现在可以从太仆寺卿正常晋升到对应的九卿少傅。

“山东布政使陈建,升任少保,分管民部、太医院、光禄寺,负责户籍、民政,食品、医药、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劳动保障。”

陈建的身份与萧锦安类似,朱靖垣在江户实训的时候,陈建是当时的江户布政使。

两人也是互为上下级,陈建在政治上也成了朱靖垣的人。

后来被调任到了山东当了一届正二品的布政使。

现在也正好晋升一级来当少保。

这样新的九卿人选就全部定下来了。

四个留用的,五个新任的,不过无论是否留用的,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曾经的下属,剩下的也都是没有明显身份阵营烙印的。

九卿之中,七个是本土出身,只有陈建是江户出身,萧锦安是狮城出身,而且江户和狮城现在也属于大明本土范围了。

但是,除了汪廷珍之外,其他八人都有海外任职经历,其中陈建和萧锦安算是在老家任职,老家本来是海外,后来改成了本土,算是折中的代表。

朱靖垣准备在以后得九卿任免的时候,按照类似的规则去选,进而形成一套惯例。

要当九卿,必须有海外任职经历。

因为大明海外的情况与本土确实有一些明显差异。

而九卿又要负责一个海外大域的紧急联络,不了解海外的情况可能会出误会。

这个规则是有必要的。

第488章 军职调整

朱靖垣确定了最重要的九卿大臣人选,同时确定了几个关键尚书的人选。

对于后续更多的大部分刚满六十岁,以及还不到六十岁的三品以上官员的请辞奏疏,就没有大规模的批准和调整了。

朱靖垣也是个普通人,脑子里面有明确印象的,再加上自己专门记录的,那些自己觉得很不错的官员,也并不足以覆盖整个朝廷。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可能把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都一次性换个遍。

那样朝廷就乱套了。

而且,仁武朝以后,大明中央衙门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明显政治倾向的。

官僚之中也许有地域或者利益牵引形成的各种党派团体。

但是没有围绕其他皇子形成的派系。

自己当上皇帝之后,绝大部分的普通臣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向自己效忠。

正常官僚效忠合法皇帝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

自己也要给他们机会展示效忠的诚意。

也就是看他们是否尽心尽力的完成新皇帝交代的特别事务。

真的遇到推三阻四,阳奉阴违的少数个体,再用渎职的名义开掉换人就行了。

朱靖垣放下了文官们的本子,开始处理武官系统的奏疏。

不过拿起第一本奏疏之后,朱靖垣却没有马上打开看里面的内容。

而是捏着它开始考虑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

要不要把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的名字给改了。

改成总参谋部,或者参谋长联席会议,或者是军事委员会。

在朱靖垣前世,军机处的名字来源于大清王朝,最初是工作狂雍正设置的。

大清的军机处,最初确实是用于处理紧急军务的,但是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实际的内阁。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变成了荣誉头衔,军机大臣才是实际的内阁成员。

军机大臣的职责,就是按照皇帝的意志处理重要政务。

军机处是大清中后期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个机构执行的是皇帝的个人意志。

学校历史课的灌输,后世的各类影视剧的宣传,加上现在自己作为大明皇室的身份,让朱靖垣对军机处这个名字没有多少好感。

朱靖垣不止一次动过心思,想要把这个名字改掉。

朱靖垣并不准备调整机构的职责,它的职责定位还是比较合理的。

世祖皇帝建立军机处,其实是个介于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军事委员会之间的机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