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343)
作者:王子虚
朱靖垣笑了笑说:
“崇祯朝以前,几钱银子能买一匹普通的丝绸,几两银子能买上好的绸缎。
“世界大战之前,两三元银钞还买一匹不错的绸缎。
“放在崇祯朝以前,一个妇女一天织一匹丝绸,且不算成本多少,就算卖了三两银子。
“在世界大战之前,一个妇女看着好几台纺织机,一天能织上百匹绸子吧。
“东西还是那个价,一个人能够创造的东西的数量,增加了一百倍。
“那这个人的收入,就算不上涨一百倍,也该增长十几倍吧?
“与此同时,绸缎的产量翻了一百倍,能穿上起绸缎衣服的人,也能翻个十几倍吧?
“我们现在的生产速度,如果还能继续提升,那大家的收入是不是也该继续增长啊?”
“大家能够享受到的,更好的衣服和用品,是不是也会继续增加啊?
“以前只有有钱人能穿绸子,以后工人都能穿得起绸子。
“以前的绸子不耐磨,现在咱们创造了人造丝,穿着上工都不心疼。”
几个工匠和车间主任都懵了,觉得朱靖垣说的确有道理。
只要大家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劳动力,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同时东西本身的价格不变,那所有人的收入都会相应的上涨。
而且,所有人能够享受到的东西,也会同步上升。
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想到一个关键。
那就是,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用的设备的价值越来越高,投入生产的资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也就是生产资料越来越复杂和重要。
用于建设工厂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所占的成本,以及后续在销售利润中分到的比例,相比负责实际生产的工人分到比例,具体是多少。
如果绝大部分收入都落入了投资者和工厂主手中,工人就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自己或者他人生产的产品,产品自然也会滞销。
牛鉴和林则徐两个高材生,此刻就在理解朱靖垣的思路的同时,也想的更多了。
林则徐有些不确定的说:
“殿下,这个逻辑的确是合理的,但是这个循环持续下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人拿出足够的钱买下其他人生产的产品。”
朱靖垣马上给林则徐做了个注脚:
“所以要把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分出足够的比例给足够多的工人用于消费,而不是尽可能攥在工厂主的手中,只用于扩大生产和投资。
“你建造的工厂再多,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多,一旦卖不出去了,没有人买有什么用?
“所以我一直提倡给工人涨工资,当然,涨工资的前提也是生产效率确实提升了,否则就是饮鸩止渴,只会让工厂的实际生产效率衰退。
“还要给工人一定的时间去消费,否则工人有钱也没时间去花,所以我曾经推动限制工作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消费。
“咱们大食国,现在都要严格执行大明的工作时间和休假规定,后续我会继续努力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假时间的。”
听到这里,一群工匠和车间主任都说不出话了,是真的无话可说了。
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朱靖垣的话中蕴含的深层逻辑,但是却能够明白朱靖垣要做的是什么。
给工人多发钱,让工人多休息,有时间也有钱去享受,当然也要求工人在更少的时间内,造出出更多的东西,造出更好的东西。
郝仲义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用山东腔怔怔的念叨:
“大王真的是活菩萨啊……”
第273章 大明能够参考的对象
朱靖垣在刚刚开口的时候,下意识的想要讲的逻辑,其实并不是生产力和分配的问题。
而是利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好附加值的产品,去大明之外卖高价,获得高额利润。
但是朱靖垣马上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大明的体量太大了。
现在的人口就基本占了全世界的一半,等到二十年后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
单纯的靠技术剪刀差和奢侈品智商税,去抽那几亿泰西人的血,并不能让所有大明人全都发达起来的,只能让部分人发达起来。
当然,抽血还是要抽的,抽多少算多少,对自己的收益不重要,对泰西的损失才重要。
朱靖垣和楚玉强一直在这么干。
现在泰西人搞不出来弹力丝和人造丝,朱靖垣就支持楚玉强去卖出百倍利润。
还只是连裤袜这种生活用品,而无关军用和工业技术。
与此同时,让少量藩国出口特殊资源,比如说让大食国依赖石油销售和石化产品,维持部分藩国的高水平生活,又可能会滋生分离主义。
除了朱靖垣这个亲王的大食国,其他地方真的不适合这么干。
于是朱靖垣就不得不将自己的境界提升,将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到了生产力和分配上。
这是现在的大明适用,以后的大明也适用,就算大明统一全球,仍然适用的原理。
朱靖垣跟郝仲义等工匠和工人聊了会儿天,最后鼓励他们好好努力,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然后让他们回去继续工作。
自己跟林则徐、牛鉴等官员继续开了个会,讨论关于后续准备的考试方向:
“关于允许特定族群和混血儿通过考试,在大食国墨洲地区获得公民待遇的方案,我还有这么一些想法,要特别提醒诸位。
“首先注意,这种考核考的不是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果纯粹的放外族的精英加入,对我们大食国乃至大明而言都不是好事。”
朱靖垣说到这里稍作停顿,林则徐和牛鉴等官员稍微一愣,然后短暂的考虑之后就都表情严肃的纷纷点头了。
同时在再次在心中感慨朱靖垣的敏锐和直接。
考核能力和知识,等于把外族精英放进来,与大明自己的精英乃至普通人抢饭碗。
别说大明的普通人不高兴了,大明的精英群体也都不高兴的。
朱靖垣考虑的实际上更加的长远,并不只是在顾虑大明人的利益。
朱靖垣在考虑大明未来的族群政策,这是跟郝仲义聊天的时候开始发散的思维。
大明现在的地位,也许跟朱靖垣上辈子二战的美国加上一战前的英国类似。
但这只是一种地位上的比对,大明的情况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相比美国,大明不是移民国家,大明有自己的基本族群,而且还很强势。
美国可以相对开放的吸纳所有的泰西白人,泰西白人融入之后都是美利坚的主体。
大明必须将自己的天然主体族群的利益,摆在其他外来者之上,没有人能够反过来干。
相比英国,大明的基本盘更大,足够压制和控制藩国,大明的传统文化也足够强势。
英国必须考虑殖民地的情况,基于殖民地的文化来制定管理方案,必须迁就殖民地文化。
英国殖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市场和原材料,并不契合“殖民”的本意。
大明的“殖民”行动,则更加契合“殖民”的本意。
大明最大的市场就是本土,部分藩国是资源供应基地,但大部分就是“殖民用地”。
大明就不需要,也不能太过重视殖民地的土人。
不能为了迁就,甚至满足藩国土人的利益,而忽略甚至违背自己基本盘的利益。
那样干的结果就是给自己的王朝断根。
而且,大明的主体族群也有足够的规模,改革之后纯血大明人就有四亿两千万。
相对总体的七亿多人,仍然占到了六成。
更何况,这六成大明人,还直接关联着一亿四千万混血儿。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很难分彼此的。
纯土人只剩下一亿五千万了。
所以大明不能借鉴历史上英法美在殖民地和族群管理上的策略。
不能像美利坚敞开了吸纳泰西的精英那样,让神州周边各族精英以直接加入大明。
大明的主体族群不会允许决策者那么干,那是在损害大明主体族群的利益。
关键是,吸纳了对方的族群精英,对方的族群本身仍然存在。
上一篇:鱼肠剑(出书版)
下一篇:从秦朝开始的长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