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33)

作者:于欢

“此人怀才不遇,空有抱负,仁宗因顾忌孝真公主而未敢重用,若陛下能够召归重用,他必定感恩戴德。”在官场起起落落的崔裕,很是明白胸中有抱负却不得重用的滋味。

听到崔裕的分析,李忱看着奏疏思索了一番,“下月春闱就要开始了,动作快一些吧。”

“喏。”崔裕领旨道。

兴元二年二月朔,一名地方官受召入京,迁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紫宸殿——

朔日的大朝散去后,李忱回到了便殿,单独召见宰相处理公务。

登基之初,对于新政之事,李忱并未表露出来。

“陛下,监察御史入朝谢恩。”宦官踏入殿内叉手道。

“宣。”

“宣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刘曾儒觐见。”宦官高高喊着嗓音。

一名绿跑官员在整理完幞头后踏入大殿,“臣监察御史刘曾儒,叩见圣人。”

“起身吧。”李忱端坐在御座上,仔细打量着刘曾儒。

刘曾儒撑着地板起身,经过战乱,又经过无数次党争,这位道宗年间的进士,早已褪去了初见时的稚嫩,在地方上的辛劳,使得脸上只剩下沧桑。

加上手中的老茧,让李忱差点没有认出来,昔日的白面书生,在为官之后,皮肤变得黝黑。

这是勤政的清官所留下的痕迹,李忱倍感欣慰,于是笑道:“看来对于风骨二字,刘卿理解的很是透彻了。”

得知当初拜见的雍王登基为帝,在地方的刘曾儒仿佛看到了希望,如今早早被召归,更是心怀感激,“浊其源而忘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圣人的教诲,臣不敢忘。”

“朕看了你的政绩,是个爱民的好官,”李忱说道,“朝廷与天下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你知道朕最需要什么吗?”

“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刘曾儒弓腰叉手道。

“卿在长安,可有住处?”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李忱十分亲切的关怀道。

清贫如洗的刘曾儒低下了头,如实回道:“臣租住在长安县的昭行坊。”

长安的房价寸土寸金,越靠近宫城地价越是昂贵,而昭行坊,南抵郭城南墙,居住的人十分稀少,坊内多山水园林,刘曾儒靠着微薄的俸禄要养活一家人,便只能选在这种地方租住。

“昭行坊太远。”李忱挥手道,“朕给你一座以宅子吧,朝廷这段时间收上来不少旧宅。”

李忱翻开一本簿子,从中挑选了一座,“权宦林辅国有座宅子,就在宫城脚下,不算大,也不算小。”

刘曾儒听后大惊,突如其来的嘉恩,让他不知所措,“圣人召臣归京重用,臣已是惶恐,又怎能无功而受宅。”

“朕是给你住,不是要赐给你。”李忱又道,“朕听说你的妻子要临盆了,你忍心让妻儿随你受苦?”

除了无功不受禄,刘曾儒也清楚的明白,受了恩赏赐,日后说话做事,便要有所顾忌。

所以在他看来,这样的恩赐,也是帝王驭下的一种手段。

很显然,皇帝要的,是一个听话的纯臣,在李忱的几番劝说下,刘曾儒再无法推辞,只得叩首谢恩。

李忱起身走到御座下,扶起刘曾儒,“卿与当初所见之卿,大不相同了。”

“臣见圣人当初,赤子之心。”刘曾儒低头回道,“而今官场磨砺,宦海沉浮,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了。”

李忱拍了拍刘曾儒,“朕也亦非当年,往事已不可追,卿既已归朝,勿要让朕失望。”

刘曾儒弓腰叉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忱挥了挥手,吩咐官员将林辅国的一座旧宅修缮了一番,让刘曾儒一家搬了进去。

没过多久,刘曾儒便又收到了升迁的喜讯。

“门下,监察御史、礼部元外郎刘曾儒……迁为御史中丞,加礼部侍郎,知贡举事。”

“刘中丞,自本朝以来,一月三迁者,你可是第一人呐。”传诏的官员贺喜道,“圣人对刘中丞看中,可谓是苦尽甘来,前途无量。”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曾儒的迅速升迁,让群臣无不眼红,就连族人听到风声也都登门前来祝贺,并对这座御赐的宅子一顿吹捧。

“陛下将你调回御史台又升你做侍郎让你主持科举,赐宅居住,这是天大的恩赐,郎君怎还闷闷不乐?”刘夫人挺着大肚子看着一脸愁苦的丈夫。

“我一无拥立之功,二无辅佐之功,陛下凭何一月三迁。”刘曾儒道,“受人之恩,为人所用啊。”

刘曾儒长叹了一口气,他看着大明宫的方向,乌云笼罩着整座城池,心中有所预感,可新帝的心思,他又无法猜透,“陛下,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你不愿与污秽同流,屡屡遭到贬谪,陛下有识人之明,才会将你召回,否则以你在英宗仁宗朝所得名声,历代君王中,除了太宗,有谁会如此做呢?”刘夫人又道,“夫君既得遇明君,又何须如此担忧。”

刘曾儒猜不透李忱的心思,于是负手道:“道宗早年,又何尝不是明君呢。”

作者有话说:

刘曾儒害怕皇帝的做法只是为了拉拢,像老头一样,前明后昏。

但是李忱只是想为她的改革拉个嘴巴厉害的牛人而已。

往往自诩清流的人都死要面子,受了好处,当然要办事。

哦对了,刘这种是典型的儒生,李忱就是要先拿这种人开刀。

如果想参考服化道,强推一部老剧,贞观之治。

第247章 风定长安(二十一)

定下考官后, 李忱又着手完善科举制,增殿试而废吏部复试。

并下诏将进试科考试前的“通榜”废黜,凡是应进士举者, 皆要通过礼部贡院省试, 再也无法通过“温卷”将自己的文章以及诗赋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大臣观看,并以此推荐给主考官, 从而获得更大概率的登第。

此诏一出,所有举人与生徒皆只有应试一条路可以走, 极大的保证了公平性,以及减少了朝中的结党。

庶人子弟以及寒门子弟皆以为喜,而宦官贵族之家则相反。

皇帝对科举制的改动, 以及修改了恩萌的力度, 如此便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也引来了士族的不满。

兴元二年春, 于礼部贡院举行省试,由宰相崔裕与礼部侍郎刘曾儒为知贡举事,其策论最后一题, 由皇帝御笔。

春闱当日, 身着襕衫的乡贡举人以及生徒皆拥挤在贡院门口, 在一声嘹亮的晨钟下,所有举人轻吐一口气, 向贡院大门走去。

新君第一榜的举人足有数千之多, 其队伍排到了坊外的大街上。

青红官员坐在椅子上分发牌号,门口还有官吏在搜身, 以防夹带。

待钟声响起后, 举人们已全部入内落座, 贡院大门也被上了锁, 禁军看守在贡院外维持秩序,驱赶闲杂人。

贡院内也有维持秩序的禁军以及官吏,省试将持续三天,今年的科举,为常科中最难考,却又是天下读书人都向往的进士科。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其中,本朝以策论最为重要,由天子亲自出题。

——紫宸殿——

禁军护送护送着礼部官员抵达紫宸殿,李忱坐在御座上,看着桌前空荡荡的纸张,随后提笔写下了策论的试题。

为防止泄题,李忱便在开考后才决定策论的题目,随后将其密封,交由宦官送往礼部贡院封锁。

宦官将试题锁进一个匣子内,在禁军的护送下出宫前往贡院。

宦官前脚刚走,苏皇后带着皇长女李钰踏入了紫宸殿。

“阿爷。”李钰跑到皇帝跟前,“阿爷都不来看钰儿的马术。”

李忱放下笔,宠溺的摸了摸她的头,“阿爷今天有事要忙。”

“是因为春闱,要为朝廷招贤纳士吗?”李钰懂事的说道,“春闱每年都有,阿爷可不能累坏了身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