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29)
一衣着朴素,满脸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腰背来到元宅门口。
老人想要入内,却遭到了门童的无礼驱赶,“去去去,哪来的叫花子,这里是夔府别驾元池元郎君的宅邸,不是你这种乞儿能进去的。”
然而当门童看到身穿襦裙头戴帷帽的女子时,立马上前恭维道:“二位娘子里边请,我家阿郎恭候多时了。”
两名女子入内后,门童态度又变得强硬了起来,“哪儿来的滚回哪儿去。”
老人对于门童的态度,很是恼怒,可看了看自己的衣着,与狼狈的模样,又无可奈何。
自从被罢官,他辗转流连多地,如今回到蜀中,连衣食都要靠人接济,被门童认作乞丐,也在情理之中。
老人很是无奈,便想要转身离开,却被几个文人当场认出。
“杜公?”
“是杜公吗?”
几个文人簇拥上前,发现正是他们口中所喊之人,于是都变得异常激动,“果真是杜公。”
“杜公怎回到蜀中了?”
老人长叹了一口气,“我因涉宰相房贯一案,被英宗罢黜,好不容易等到仁宗,却又…”
“罢了。”老人摊了摊手,“三十年功名尘与土,我老了,就在这山水间,了此残生吧。”
“元别驾说,今日酒宴,会有个文坛大豪赴会,我想便是杜兄吧。”
老人回头看了一眼元宅,“我如今只是个居无定所的漂泊老人,哪儿敢登别驾府第。”
几个文人听懂了他的意思,于是来到门口伸出手指责门童道:“这就是元别驾的待客之道吗?”
元池听见骂声,遂从宅内匆匆走出,“何事喧哗?”
元池一眼认出了老人,弄清缘由后,便严肃训斥了门童,并亲自赔礼道歉,“我家厮儿不识得公,还望杜公见谅。”
说罢,元池亲自将老人请入内,“杜公,里边请。”
“您的诗写的太好了。”元池恭维道,“尤其是三吏三别,字字句句,无不沁人心腑,那场大乱,我等至今记忆犹新,再观您的诗,往事历历在目。”
元池将老人迎到上座,并将自己印刷的书籍递给了他。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元池叹了一口气,“说的,正是我等。”
“此乱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元池跪坐在席上伤感道。
长安失守当日,老人就在城内,并亲眼目睹了燕军入城四处劫掠的暴行。
就在二人聊诗时,宅中的酒宴开始了,两名带着面遮的女子入内。
一人抱琴一人持剑,身后跟随的男子则带着鼓与笙。
“这是?”老人看向元池。
“曾经长安有一种舞,名为剑器,”元池回道,“杜公曾在长安,想必知道。”
老人摸着花白的胡须,思绪一下回到了从前,“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元池遂拍了拍手,“开始吧。”
乐师开始奏乐,那急凑的鼓声,伴着婉转的舞姿,舞女的身姿以及多变的舞步,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将老人的记忆拉回了儿时。
“她们是哪里人?”老人连忙问道。
元池摇头,“这支队伍在各地演出,之前在关中一带,是今年才到蜀中来的,至于是哪里人,就不得而知了。”
老人看着剑器舞,回忆儿时点滴,再到如今晚年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
一曲完毕之后,众人拍手叫好,唯有老人起身。
那女子似乎看懂了老人的心思,于是摘下面遮,其年岁并不算小。
“奴家临颍李十二娘,见过杜公。”李十二娘微微福身道。
“你知道我?”老人惊讶道。
“与谪仙人齐名的大文豪,奴家怎会不识得。”李十二娘说道,“谪仙人的诗是天上月,而您的诗,为天下百姓所共鸣。”
“杜某有一问,这舞,娘子师承何人?”老人又问道。
“余公孙大娘弟子也。”李十二娘回道。
老人恍然大惊,泪目道:“是了,是了。”
“开皇初年,我还是幼童之时,有幸观得公孙氏的剑器舞,当年她供奉于道宗皇帝的梨园内,以舞名动天下者,唯公孙一人而已。”老人回忆道,“那一舞,我记了一生,没有想到,在这风烛残年之际,竟还能见到其弟子。”
“奴家已非盛颜,师父也早已不在人世。”李十二娘说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记得师父的,也就只有杜公了吧。”
“不,公孙氏应该被天下人记得。”老人说道,“再没有人能够跳出那样气势磅礴的剑器舞了,她的名字,不该被淹没。”
李十二娘听后,便替师父答谢了老人,演出的队伍从元宅离开。
颠簸的马车上,许合子摘下弹奏时都不曾揭开的面纱,李十二娘将从文人们口中打探来的消息递给许合,“长安的消息。”
“我就知道,他并非池中之物。”许合子说道,“不过确实令人意外。”
“我从未见过皇后带甲出征。”许合子又道。
“前秦高帝苻登之妻毛氏,也是一位将军皇后。”李十二娘说道,“不过,肯定与咱们北唐皇后是有所差别的。”
“论匡扶社稷,苏皇后的功劳,可居宗室、群臣之首了吧。”许合子道。
“如此功高,天子还敢放任其带重兵出征,也是少有了。”李十二娘又道。
“所以群臣才会不理解以及百般劝阻,就连这些地方官都在怀念仁宗皇帝呢。”许合子道,“好歹仁宗皇帝还会制约孝真大长公主。”
“我呸,那些臭男人不过是怕被女人骑到头上罢了。”李十二娘不满道,“太平之时只会捞好处,战乱了,就把人推出去抵罪。”
“当今皇后,可算是给我们扬眉吐气了,只是不知天子的这种支持,能坚持多久。”
--------------------------------
兴元元年秋,苏荷抵达朔方,士气大振,仅用了一个月,便将回鹘击退。
回鹘陷入内乱,欲以联姻求娶北唐公主重修旧好,为李忱所拒。
作者有话说:
历史上的许贺子结局并不好(出于对角色的私心,想给她们一个好结局)
杜甫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死的,在蜀中看到李十二娘是大历二年。(当然,本文是虚构)
第244章 风定长安(十八)
元兴元年冬, 朔方军凯旋,皇帝亲率百官于长乐坡相迎。
多年领兵,以及镇守朔方对战六胡, 让苏荷累积了不少经验, 面对强大的回鹘,苏荷亦有十足的把握, 此一战,唐军大获全胜, 不仅逼退了回鹘,还斩杀了回鹘几员大将,导致回鹘帝国发生内乱, 进而收复了龟慈与北庭。
捷报传回长安城, 天子大喜,遂大赦天下, 以为镇北王贺。
这一战,也将群臣不满的嘴纷纷堵住,苏荷以自己的能力, 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长乐坡——
一袭黄袍迎着初冬的飘雪立于长乐坡上, 听见阵阵马蹄声之后, 左右心腹宦官识趣的从黄袍身侧退开。
群臣立在雪中,偶尔有人发出埋怨, “这都等了一个多时辰了, 还没到,圣人这般早出来, 却连个影子都没瞧见。”
“会不会时辰有误啊。”
“听, 有动静。”
苏荷带着亲信夜以继日的赶路, 终于在两天后抵达了京师, 见到迎接队伍,苏荷抬手示意左右。
她放慢了赶路的速度,握着缰绳慢慢渡过石桥,最后来到长乐坡上。
当有刀痕的明光铠出现在道路上时,李忱的双眼,一下湿红了起来。
李忱迈着步子上前,苏荷想要下马,却被她阻拦,“你离开时是我为你牵的马,现在你回来了,也应当由我为你牵马。”
苏荷没有拒绝,只是俯下身在李忱的脸上亲了一口。
就这样,李忱再一次牵起缰绳,在众目睽睽之下向长安的方向走去。
群臣虽有不满,却碍于苏皇后打了胜仗而不敢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