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60)

作者:于欢

来到蓬莱阁,收到好处的边令承笑眯眯道:“若是将军今后上战场,令承愿请命再为监军。”

高仙之心中暗骂阉人的无耻,然脸上却是笑眼与奉承,“边将军公正廉明,有将军为监军,仙之在前线可无忧矣。”

收了好处的边令承笑呵呵叉手道:“高将军请,圣人在等您呢。”

作者有话说:

唐玄宗后期有能力的臣子几乎都不在中枢,像颜真卿一家,以及安史之乱涌现的许多殉国的英雄人物,基本上没有担任要职的。

至于开元盛世,姚崇,宋景等,很大一部分能臣都是上几任留下来的。

第116章 长恨歌(七十)

天圣十一年, 十月冬,朔方九原郡。

九原的冬天异常寒冷,才至冬日, 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就已被厚厚的风雪所覆盖。

百姓们窝在土炕上, 底下烧着秋日准备好的柴火取暖。

回到朔方,李忱便随苏荷住进了太守宅, 由于亲王的身份,苏荷的兄长与宅中奴仆对于李忱这个郎子, 以及侍从文喜,都极为的热情与恭敬,苏仪还将东侧一座最大的院落单独腾出, 用来给李忱二人居住。

九原的风雪极大, 也比长安要寒冷,覆盖的冰雪, 足已没膝,李忱畏寒,因此暖房内的炭火从秋末开始便从未间断过。

即使是如此, 她也需紧紧裹着被褥, 尤其是双腿, 自入冬后,便再未从房内出来过。

然虽足不出户, 却对天下事, 了如指掌,并于暗中安排。

九原郡的城墙上, 苏烨苏烁两兄弟被父亲安排巡逻城防, 趁着远离家中, 苏烁便与兄长聊起了家中的琐事, “阿兄,你说这都多少天了,妹夫缩在屋里也不出门,倒是每天都有人从家里进进出出,看样子,还很着急似的。”

“人家是皇子是亲王,自然有自己的要事,你管那么多做什么。”苏烨说道,“七娘不是说了吗,妹夫的腿之所以不能行走,是因寒疾,导致所腿无力,所以冬天不能出门,以免加重,再无法治愈。”

“寒疾…”苏烁搓着冻僵的双手,随后紧跟上兄长,“阿兄,你说这寒疾会不会影响生育啊?”

苏烨顿住,回头看了一眼苏烁,“你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

苏烁扶正被风雪吹歪的头盔,“七娘成婚都有小半年了,还没个动静,我还等着抱我的小外甥呢。”

“四娘与五娘生产时,也没见你去抱小外甥啊。”苏烨说道。

“那能一样吗。”苏烁回道,“当初兄长可是与嫂嫂成婚不到两个月就有了呢…”

苏仪三子四女,幼子夭折,其中长子与次子以及长女与幼女为正室所生,其余为妾室出,长女远嫁,一直未有子嗣。

听到弟弟的话,苏烨抬起手,“再说,小心我抽你。”

“我这不是为我那还未出生的小外甥着急嘛。”苏烁嬉皮笑脸道。

笑着笑着,苏烁就停下了脚步,他侧头看着城外一望无际的雪地,皱起眉头说道:“阿爷最近对士卒的操练,比以往频繁了许多,眼下的局势,怕是祸乱将起,以七娘的性子,阿兄应该明白的。阿娘临终前,最牵挂的就是七娘。”

苏烨顿下脚步,寒风透过盔甲,如刀割般刺痛着他的皮肉。

苏烁并非一时玩心,而是害怕战争将近,一旦战事响起,许多事就会变得不可控制。

上过战场的苏烁,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凶险,也许在出征的某一天,自己就会永远的倒在沙场上。

苏烨回过头,拍着弟弟的肩膀,“二郎,兄长没有忘记娘临终前的嘱咐,咱们拦不住七娘,但是作为长兄,我一定会护你们周全。”

苏烁看着兄长,“我是苏家的男儿,阿兄忘了,我也随父亲上过战场吗,又怎会让阿兄孤军奋战呢,我们都要好好的,让小外甥知道,她有两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舅舅。”

苏烨大笑,“说得对。”

兄弟二人走前城墙上,苏烨又道:“说起来,你也老大不小了,上次阿爷好不容抽空替你寻了一门亲事,却被你嫌弃。”

“阿兄也知道是阿爷抽空寻的,媒人一顿乱夸,也就阿爷信了,实际上呢,要么太老,要么太丑,要么就是克夫已经三婚了。”苏烁耸肩道,“我可不想年纪轻轻就被克死。”

“你这小子还挺挑剔,回头去与妹夫说说好话吧,让他给你介绍介绍,你不是一直说自己喜欢长安城中的小娘子吗。”苏烨道。

苏烁想了想,“以妹夫的身份,也不是不行哦。”

太守宅内,李忱卷缩在温暖的火炕上,炕前还烧着一个炭盆。

“郎君,安西节度使王成现病故,您交代的话,已经快马传回长安,想来此刻已经送到。”文喜将门拉开到最小,侧身进入,于李忱榻前拱手说道。

李忱手中拿着一本列异传,推算着时辰,看了一眼纸窗的天色,“若是中途无误,想来此刻高仙之已经在御前了。”

“十三郎怎么就能知道圣人在安西四镇的任命上一定会询问高仙之,又如何确保高仙之会听从那番话呢。”苏荷端来两碗暖身的羹汤,将其中一碗递给文喜,“毕竟满朝文武中,没有多少人敢与张国忠作对。”

文喜受宠若惊,推辞道:“王妃,下官不敢…”

“这只是姜汤,暖身用的,天气严寒,你一直替雍王在外奔走。”苏荷关怀道,“莫要冻坏了身子。”

“谢王妃关怀。”得李忱点头示意,文喜这才接过姜汤。

“高仙之镇守安西多年,退敌数次,屡立奇功,他的威名早以传至西域,天子若是没有完全昏聩,便不会不过问久在安西的高仙之,而高仙之的态度,其实不难推断,神通大将李司言在暗中是支持长平王的,李司言对于高仙之而言,就如曹阿瞒的典韦与许褚,若没有李司言,在恒罗斯一战,高仙之早已殒命,的确如今满朝文武都不敢与张国忠作对,但是风长卿不属于任何势力,而是高仙之曾经的部下,推举此人,既没有私通东宫之嫌,也没有附和张国忠之疑,只是于他自己,主将推荐副将,这会引起天子的疑心,只要打消天子的疑心,那么这道难题就能够解开,高仙之是一个有血性的将领,纵横疆场戎马一生,回朝后又岂愿折腰侍奸佞。”李忱缓缓解释道,“安西四镇由重兵把守,是国朝最后一道屏障,一但落入张国忠手,必会如剑南的局势一般,官官相护,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在面对陆善造反时,朝廷将再无还手之力。”

“朝廷不是还有禁卫军与折冲府吗?”苏荷疑惑道,“父亲说,北衙禁军,与南衙府兵,驻守长安的有十余万之众。”

“朝廷的禁军有数十年没有作过战了,如今不过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早已担不起禁军之名。”文喜解释道。

“风长卿,这个名字,好像听父亲说过,是近几年才出现在军中的名字,资历并不高。”苏荷说道,“安西四镇如此重要,用这样的人能行吗?”

“此人的才学,不亚于高仙之,治军严明,杀伐果断,不事权贵,虽是以节度使留后立威而为人所知,但其将才,毋庸置疑。”李忱道。

“你见过吗?”苏荷又问道。

李忱摇头,“十三郎连他的人都没有见过,就如此肯定吗?”苏荷遂道。

李忱笑了笑,“知人善任,这个知字,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获悉,就如我现在,足不出户,却将天下局势尽揽于眼前。”

“识人断物这方面,郎君还从未出过差错。”喝完姜汤的文喜说道。

-----------------------------

——大明宫——

边令承引高仙之进入蓬莱阁,谈论政事时,张贵妃十分知趣的主动退离。

“右羽林大将军高仙之叩见圣人。”脱靴入内的高仙之于御前跪伏叩首,“愿圣躬万福。”

“起来吧,来人,赐几。”皇帝吩咐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