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杏花白+番外(67)
那个妇人是清江县县城的商贾之妻,姓董,说还有两三个月便是家中老人的六十大寿,想给老人送一幅祝寿的绣作。她原想找县城的那些绣女,但听闻鹄山乡浦村有一位出身皇绣世家的绣女,技艺精湛绣作栩栩如生,所以就跑过来了。
曲清江告诉董氏,那位绣女是她娘,只是她娘已经去世五年了。
董氏大失所望,想起曲清江也是绣女,便退而求其次,请她帮忙刺绣。
董氏没见过曲清江的绣作,有些信不过她,所以想先看过她的绣作了解其水平。曲清江也不介意,拿出自己的手帕,道:“请董大娘子过目。”
董氏端详了片刻,觉得不错,但仍有些疑虑:“手帕的刺绣较为简单,不知小娘子能否绣出大幅的祝寿图?”
曲清江还没说话,董氏便提出诸多要求,比如想要八仙祝寿图,然后绣上一些贺词。
曲清江:“……”
她答应帮忙刺绣了吗?这人怎么这么自说自话?
她道:“董大娘子见谅,我虽然也能绣出你所言的祝寿图,可我手上还有不少绣作等着完成,实在是没时间去绣这么复杂的图,董大娘子还是另请高明吧!”
董氏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惹曲清江不快了,于是又放低了身段,道:“听闻刺绣最忌讳别人指手画脚,我信得过小娘子,那便由小娘子来决定绣什么,只要能绣出令我满意的贺寿刺绣就行。”
曲清江最怕这种难缠的人,所以没有立刻答应,董氏便说改日再登门,——说是这么说的,实际上她大概会先去货比三家,最后才决定要不要找曲清江。
目睹了二人的交流的赵长夏道:“想避免这种事,小娘子不妨对自己自信些。”
曲清江知道赵长夏有主意了,目光灼灼地看着她:“六月有什么好提议?”
赵长夏避开她的目光,打量着四周,道:“小娘子有多余的绣作,可以作为装饰装裱起来挂在堂上。”
曲清江有些不好意思:“人家堂上都是挂字画的,谁会挂自己的绣作呢!”
“小娘子绣得很好,并不比旁人的字画差,为何不能挂自己的绣作呢?”
曲清江若有所思,曲锋从屏墙后走出来,赞许道:“六月说得不错,爹也赞成这么做。”
“爹。”
曲锋道:“快过年了,正好可以装饰一下家里。爹对乐娘你的技艺十分有信心,你的刺绣挂出来,一定能为家里增添不少亮色的。”
有他们的支持,曲清江便决定试一试。她找出自己以往的绣作,按照水平的高低分成了两部分,最好的那部分就放到前堂和北堂;那些有瑕疵的绣作则继续收起来。
刺绣的尺寸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一幅用绢为底料,长三尺(90cm)、宽一尺八(54cm)的《春雀醒杏图》,——三两只山雀站在杏树的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而它们的鸟爪下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杏花,仿佛这些山雀在唤醒这些杏花。——赵长夏一眼便认出这上面的杏树就是曲家北堂院子里长的那棵。
曲锋看着这副绣作有些感慨:“这好像是前年绣的,当时这棵杏树上总是飞来不少山雀,刚脱下孝服的乐娘无事可做,便天天坐在这边刺绣,从前年入秋,绣到去年入夏,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后来有人出一万钱跟她买这幅刺绣,她都舍不得卖。”
赵长夏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一幅画,凑近了些看,才发现这幅刺绣确实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由细密工整的丝线绣成的,细致如山雀的羽毛颜色过渡都十分自然平滑。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仔细地欣赏曲清江的绣作,虽然她不懂刺绣,但看得出这是精品。曲清江年纪轻轻就能绣出精品刺绣,足可见她在这方面的天赋和所下的苦功。
这幅《春雀醒杏图》被装裱起来挂在了前堂的屏墙上,屏墙前的桌子上摆了件插屏,插屏上的绣作则是曲清江绣的花鸟双面绣。——所谓双面绣,便是正反两面都能看到一样的图样,这比普通的单面绣更加讲究针法,对线、色彩、技艺的要求也更高。
除此之外,两面墙以及北堂的屏墙等处皆挂了刺绣,不只是曲清江的,还有一些她娘岳氏的遗作。
董氏再登门的时候便觉得这厅堂给她带来的视觉效果大不相同,之前觉得有些单调,如今墙上多了一些刺绣和字画点缀,便觉得雅致起来。
她看着曲清江身后屏墙上挂着的绣作,惊诧道:“这也是小娘子绣的吗?”
曲清江微微一笑:“这是我去年绣成的拙作,让董大娘子见笑了。”
董氏对这幅绣作十分喜欢,但她没忘记自己的目的是找曲清江帮忙绣一幅贺寿图。她呈上一幅画,道:“不知小娘子能否照着这幅画绣一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