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泪+番外(476)

作者:书自清

李舜臣在玉浦海湾做了个大口袋,将实力并不怎么强大的倭国水军大部歼灭于海湾之中,剩余小股倭军上岸奔逃。随后在合浦和赤珍浦,李舜臣也消灭了一部分倭军,但如今看来,这并非是倭国水军的主力,大多都是运输船。

几日后,在露梁津,李舜臣遭遇了倭军水师主力舰队。一场震惊倭军乃至于明廷的大海战爆发,李舜臣与元均的联合舰队对倭国舰队造成了重大打击,摧毁敌舰七十二艘,斩首八十八级,杀敌无数。己方战船几乎无损,阵亡十一人,二十六人负伤。

之后的七月,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合兵一处的李舜臣又先后在闲山岛和安骨浦重创倭军,致使倭军水师急剧萎缩。九月,釜山海战又消灭了倭军舰队四分之一的战船,此战过后,倭军再也难以开辟西进海上补给线。

双方水军实力如此悬殊,关键在于战船。李舜臣的战船包括坚不可摧的龟船和板屋船,炮火箭矢极难击穿,加之双排桨为动力,更为灵活机动。大口径火炮更是让倭军战船难以抵御,脆弱的倭军战船都是用渔船改装而来,铁炮一击即碎。

因为有李舜臣的存在,致使倭军在海上的行动遭到了严重阻碍,被打得龟缩在釜山不敢出港,严重短缺的后勤补给,也进而影响到了深入内陆的倭国陆军的行动。烽烟四起的朝鲜国土之上,各路倭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御,损伤在渐渐扩大,向明国辽东挺近的势头逐渐被削弱,减缓。

最新一场发生在半月前的战斗情报传到了辽东,战斗地点在朝鲜南部海岸的晋州。晋州守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守将金时敏和赶来助阵的红衣将军郭再佑迫使倭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退,晋州城守住了。

以如今的情势来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似乎倭军已然后继乏力。而即将踏上朝鲜土地的明军,恐怕将带给倭军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对此,身为先锋大将的查大受充满了信心。而作为调粮官的赵子央则向孟子修等人表示,他持保留态度,因为大明内部各方的协调也难说是一帆风顺,铁板一块。

过了广宁城,查大受率领的先锋营又先后走过营口、定辽右卫等戍卫关城,于十一月初八抵达宽甸六堡,与在此避难的朝鲜王李昖会面。

第197章 宽甸堡(四)……

宽甸六堡,指的是大明最东段长城上自北向南绵延的六座防御性堡垒,分别是面向西北方的新甸堡、直面东方的宽甸堡以及其南面连续绵延的大甸堡、永甸堡、长甸堡、向西南方向防御的苏甸堡。六堡又称作“六奠”,既有定立之意,也蕴含着给来犯者入奠的一丝震威煞气。一座堡垒城池经管一段长城,绵延三百多里。这六座堡垒的历史并不太长,乃是万历初年在张居正和李成梁的主持下修建完备。

有明以来,辽东地方的边策频频错位,致使明廷对辽东的把控逐渐削弱。成祖将守辽东的宁王从大宁迁到了南昌,导致辽东面向蒙古大部的防御出现巨大漏洞;宣宗允许侯显招降的女真诸部内迁,导致长白山支脉这道天然屏障失去作用,又将开平卫内迁,导致太/祖构建的以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为核心的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彻底瓦解,大明边防前哨尽失,以至于正统时期由知院阿剌率领的瓦剌骑兵竟然能直接冲到位于辽阳的大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校场上;孝宗时期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制进行改革,称开中折色制【注】。此举导致了包括辽东在内的所有大明边防重镇的商屯、民屯都败坏殆尽。其中的辽东由于未设府县、未施行移民实边,所以“旷土寡民难以养军”,地旷兵寡难以守卫等问题尤为突出。

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前的辽东已经出现了民生凋敝、士气低迷、守备空虚、将领贪污腐化、军户不断逃亡等严重问题,导致辽东明军在抵抗土蛮和女真诸部的入侵中连连战败,十年时间竟然有王治道等三任辽东总兵战死,以至于出现了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的局面。

李成梁接管辽东后,在前期取得数场关键性胜利的基础上,分析辽东存在的军防问题,明确缺乏边防前哨、面向蒙古方向存在巨大防御漏洞、天然屏障失去作用、旷土寡民、地旷兵寡等问题,使得土蛮与女真诸部能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对辽东形成包夹之势,导致明军在进行防御部署时会出现处处设防,则处处兵力薄弱;不处处设防,则会顾此失彼的局面。并且在出兵打击土蛮或女真时候,常常会因为担心另一方趁机来犯而不敢深入追击,所以,必须得将土蛮或者是女真诸部“看管”起来,使其不能影响明军在辽东的军事行动。

书自清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