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泪+番外(429)
部队集结,清点完毕,众人在罗洵的一声令下齐齐上马。马蹄翻飞,扬起官道尘土,他们在初冬时节里铅灰色的阴云下,开赴辽东前线。
此时此刻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跨越国境的艰苦战役。孟旷骑在马上,领着穗儿所骑的马跟在队伍中段奔驰,劲风拂面,她们此时脑海中翻滚着无数复杂难言的心绪。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山川悠远路漫漫,自古征人难。
第177章 辽左域(一)
辽东,原是指辽河以东的广袤地区。辽水为古六川之一,白山黑土,雪域冰河,自古以来便是沃土辽原但人迹罕至之地。溯史而观,最早于战国时,燕国在此设置郡,治所在襄平。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三国魏改为昌黎郡。西晋改为国,十六国时期被高句丽吞并,将襄平城之名改为辽东城,襄平之名至此废用。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收复,宋时始终被辽金占据,后又并入蒙元,直至国朝太/祖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位于东北边境的辽东变成了抵御蒙古的最前线。
太/祖置定辽都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后直接发展为辽东军镇,成为北境九镇之一。此后明人所提辽东,是对辽东镇或辽东都司的简称,不同于秦汉时期辽东郡,也不是泛指的辽河以东,实为辽左地区。
行政上,辽东事务其实归属山东省管辖,其原因有三:
其一,立国之初,太/祖曾说:“辽左之地,朕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太/祖的判断十分准确,辽东地区比较特殊,不适宜建省,所以明廷转而在该地设置大量统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卫所,起到管理开发与加强军事的双重作用。辽东地区成了只有都指挥使司,没有布政、按察二司的一个特殊地区。但随着地区稳定,人口增长,民政方面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缺少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情况下,让军事系统的辽东都指挥使司处理这些复杂的民政事宜确实是难以长久。于是,为了处理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民政事宜,明廷决定辽东设立辽海东宁分守道和分巡道,受山东布政司和按察司的管理。因而出现了武宗时兵科给事中屈铨所谓的“辽东地方分巡、分守等官以至钱粮吏役俱出山东。”的局面。
其二,由于交通运输不便之故。有明以来,东北地区与都城和其它内地省份的联系在陆地上只能通过山海关附近这一狭长地带,但这条路不光难走,还危机重重。这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辽西地区多雨水和沼泽,使得“道经古泽,泥淖难行”;二则是辽东地区处于当时所谓蛮夷的三面包围之中,三面阻夷,出入无路,若走山海关这一狭长孔道,则有很大的风险会遇到蒙古人。
陆上很是不好走,但海路则与陆路截然不同。辽东的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女真和蒙古所包围,唯独南方隔海与山东相望,没有什么外来因素干扰。
由旅顺口到山东的登莱地区,只有“五百五十路水程”,乘船的话,则一日可至,同时海上还有很多小岛,以至于明人感叹道:“各岛相接如驿递”。相较之下,辽东地区与山东之间便利的海上交通成为了两地紧密相连的天然纽带。山东粮饷、布花,由海渡辽,以给军需,渐成惯例。
其三、辽东守军大量由山东调配而来,辽东人大多是山东出身,在血缘和地域文化之上也密不可分。
再细说军事建制。辽东镇总兵驻广宁,管辖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一千九百四十余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与西北甘肃镇所在的河西走廊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大明北部边防之左腋。
明初,被推翻的蒙元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进行顽强反抗,图谋恢复。为了巩固统治,明廷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正统七年及成化五年,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长城的城堡,按照等级可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九边重镇所在地的城堡,称作镇城。镇以下分各路的城堡,称作路城。在要害地区设卫,卫所在的城堡,叫做卫城。卫城以下,还有关隘所在的关城和具有哨所性质的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