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清穿之皇长子(570)

作者:因果定律

可鄂伦岱比起京中旗下的普通人家,奇葩程度居然降低了……弘晗震惊的看着小小的四合院里簸箕、抹布满天飞,大人骂孩子哭,就为了一个入学名额的事儿。

这家的男人就是死在了战场上,留下个小儿子今年十六,还有个大孙子今年十三。按理说这份庇荫应该给长孙,可老太太想把这份恩典给小儿子,让小儿子去考试,图个好前程。

这会老太太还在哭“日后总要分家,家里的财货还不都是老大的,我总得给老儿子谋个出身,你好意思看着你弟弟活活饿死!”

这家的长子早就接了阿玛的缺,家里总有口粮吃,反而是幼弟没个着落。若是这么想,日后他死了,他的长子自然也要接班,那么这个恩典给弟弟倒也说得过去。毕竟这是他们阿玛留下的恩泽,不是这个长子留下的。

“小爷,快走罢!”侍卫们上来劝着弘晗从这个院子里退了出去。出去了好一会,弘晗还有些愣愣的,缓了一下,听着里头还是哭嚎骂声,才道:“这点事至于吗?一家子有甚么话不能好好说!”

一贯沉默寡言的巴特这会却开口道:“阿哥爷,奴才阿玛当年死在战场上,蒙先帝厚恩将奴才点为了万岁爷的哈哈珠子,陪着万岁读书练武。就为了这个,家里叔婶多少年不给我好脸色。别看旗下对进宫读书这事冷淡,那是说不如给银子。可天上掉馅饼,谁愿意落进别人嘴里……”

至亲的兄弟,一旦有了利益争端,心里存了芥蒂,也就没法做兄弟了。弘晗读过不少书,兄弟阋墙史书不绝,此刻听巴特一说,他也就明白了。大阿哥叹息一声,回头看着那个院子,还是拔腿走了。

“这样不行,我回去要和汗阿玛禀告,这种事闹多了,好事也要变成坏事。”自古人心难测,弘晗说完默默想到,万一闹出人命,那汗阿玛一片苦心可就蒙尘了。

畅春园里,胤禔拿着弘晗写上来的奏折,边看边点头,对于孩子的进步他从来不吝于赞赏:“写的不错,想的蛮周全,很有进益。不过,朕问你,你想明白为什么那户人家要为了一个考试名额去争了吗?”

弘晗没明白,在他看来“利益纷争”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哪里还有什么“为什么”。什么意思?

“朕是想问你,究其根源,一个名额怎么能让一家人顷刻闹的不可开交。”

胤禔在帮助儿子整理思路,去抓住背后的东西,“若是换成了纳兰氏,伊尔根觉罗氏,你舅公家和舅舅家,他们会为了一个名额闹成这样吗?”

“汗阿玛的意思是,因为这家人有的东西很少,所以一个考试名额就能争起来。皇亲国戚之家不缺这个,自然看上去亲善和睦。”弘晗努力的组织语言,这个思路对他来说太新奇了。四书五经往往更注重个人修养,或者家庭内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国家层面他没想过。

“而汗阿玛在做的事情,就是扩大能给予下面那些人的东西。”大阿哥有些迟疑,他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行为,“就、就像是,给兄弟姐妹送礼物,最好多预备些,免得不够。”

“资源越充裕越好。”

“汗阿玛英明!”弘晗兴奋的点头,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越多,旁人在意的东西,他越有可能不在意。就像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吃相”除了个人品性之外,就是这个问题了。如果想让所有人看上去都对俗物不在意,人人如同君子,那得保证人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上升通道宽敞,做什么工作都能有希望。

但这是不可能的。别说胤禔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换成几百年之后,也没戏。

所以现在他需要做的是拉拢、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在他日后拾掇京旗的时候,要确保有足够的盟友和力量。皇帝沉吟道:“京旗朕会让步军统领衙门和五城兵马司多上心,你也不要总盯着这些了,去看看关外三位将军会送来多少人。那里更要紧。”

“是,儿子知道了。”

“鄂尔泰快回来了,他自打庶吉士散班就一直在外任,历练有成,朕打算让他去翰林院做侍讲,入南书房,正好给你做师傅。”皇帝道:“你尚年少,此刻真是读书养德的好时光,多学些东西不是坏事。”

“还有漕督戴梓,朕打算让他也回京入阁,武英殿大学士出缺,正好让他补上。还有理藩院尚书阿拉木,也要入阁,做东阁大学士。

这二人,阿拉木通晓西洋话,一贯在朝廷对藩国、蒙古藩王这方面极有心得。戴梓精通水利、又精通火器。当年都做过朕的侍读学士,与朕有师生之谊,让他们做书房和官学的总师傅,格格们朕交代了你姐姐,你的兄弟们就要你来约束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