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宴(52)

作者:昆仑山上玉


在他人拒绝你之前,向拒绝他们。

像是一个孩子,明明渴望香甜的饴糖,却只因为知道终究不能得到而奋力地别过了头。

她本不是一个天生多情的人。对父母兄弟,对自己抚育地养女皆是如此。

可是薛婉樱……薛婉樱。

她在心中又一次默默地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忽然地生出了一种蚀骨的苦涩。

她不敢抬头去看薛婉樱,就只是低垂着脸,眼睫扑闪,垂下一道浓郁的影子。

薛婉樱听了她的话,先是一愣,而后笑道:“看着是嫌我烦了,好了,快回去歇下吧。”她叮嘱跟在甄弱衣旁边的仆妇:“回去给娘子熬一碗姜汤,往后盯着她些,别让她害了风寒。”

仆妇叠声应下,薛婉樱也随之放下了车帘。车辕滚动,背对甄弱衣向宫城的方向驶去。

直至在甄弱衣的视线中成为一个很小很小的黑点。

最后,那黑点也消失在她眼前了。

仆妇催促甄弱衣:“更深露重的,娘子快些回吧。”

甄弱衣却突然不管不顾地朝着马车驶去地方向跑去。

一连跑出数十米,仆妇追赶不及,留在原地,颇有些措手不及。

初夏的风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吹到甄弱衣脸上,凉丝丝的。

她慢慢地在原地蹲了下来,抱着膝盖,月亮从云后露出了脸,惨白的月光照在她的脊背上,显得她身上穿着的广袖襦裙格外空荡。

薛婉樱还会再来见她么?

甄弱衣突然就陷入了深深的懊恼中。

也是在这个时候,甄弱衣明白了,自己已经深陷彀中,再难自拔。

*

薛婉樱甫一登上高阶,进入丽正殿,傅姆沈氏立刻迎上前,面色沉重地看着薛婉樱。

薛婉樱看见她如临大敌的模样,也不由收敛了神色,摆手令涂壁和画钩退了下去。

“蓬莱殿那边又生出了什么事?”薛婉樱坐在灯下,容颜隐没在灯影中,看不清脸上的神情。

沈氏压低声音,不无忧虑地道:“蓬莱殿中今日又进美姬数位。”

薛婉樱原本正经危坐,面色沉重,听到这句话忍不住笑出声:“那又如何?”

说着从案几后起身,探起帘子向内殿走去。

沈氏跟着薛婉樱身后,像是不明白薛婉樱言语中的轻蔑嘲讽从何而来。她总觉得自从公主的婚约起了波澜之后,皇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沈氏从薛婉樱刚出生的时候就跟在她身边,自认为几乎比薛婉樱的亲生母亲周夫人还要更了解薛婉樱。

她至今仍记得薛婉樱年少时学女四书,过目不忘,为先生赞扬的场景。

在她的印象中皇后永远是宽容的、守礼的,绝不使自己逾越半步礼教,绝不是像现在这般,对天子的耽于淫逸视若无睹。

她不由道:“惠妃为了邀宠,竟不惜向陛下大肆献美,若是长此以往,宫中人人效仿,邪魅之风则生,陛下正当盛年,若是因此圣体亏空,那——”

说到这里,沈氏不由缓了一下:“娘娘既为中宫之主,理应时时告诫陛下,以肃宫中邪风——”

薛婉樱打断她,轻笑道:“好了,嬷嬷你不要再说了。惠妃为陛下选美,也是为了能够为陛下开枝散叶,繁衍皇嗣,便是高太后在此,也一定赞许有加。”

沈氏被她这番滴水不漏的话堵得说不出话来,好半天才道:“有一事,奴婢思虑日久,却仍是心有不安。公主毕竟是李家女,如何能够随着夫人到并州去?日后议婚,难道要不经三省而行?陛下终究是天下之主,是公主的父亲。娘娘从前读书,亦懂得‘爱子即为之深远虑’的道理,为了公主和东宫,也为了周家、薛家的周全,娘娘还是应当早日与陛下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薛婉樱回过头,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嬷嬷日老,何不出宫去,置办田宅,颐养天年,好过如此思虑苦多?”

沈氏一下就僵住了,不敢相信这是薛婉樱会对她说的话。

薛婉樱在梳妆台前坐下,拆下自己发髻上的钗环,半晌才缓了语气:“这些——我自有思虑。”

其实周棠不止向天子献上了数十名美姬,更为天子献上了号称服用之后就能长生不死的丹药。

而这些薛婉樱都没有阻止她。

平心而论,周棠确实是周家这一代中少有的聪颖之辈。但若她更年长成熟一些,就该明白,如薛婉樱之流,绝不会让自己在同样的问题上犯两次错误。天子瞒着她,想要将长女下嫁给高通的事就像是一根针,时刻警醒着她,掌握这座皇城的每一个角落,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而这时,距离薛婉樱成为这座宫城的女主人,整整过去了十一年。

在这十一年间,她友爱妃嫔、宽待下人,操持庶务,有无数的人受过她的提拔和恩惠。

她本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薛婉樱又道:“听闻前些日子定安县主丧夫居丧?”

定安县主的父亲是天子的庶兄宜都郡王。宜都郡王早逝无子,宜都除国,宜都王妃就带着这个女儿回到了长安居住。天子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对这个幼而偏独的侄女还算颇为照拂,一应供给都比照郡主,且在定安及笄之后将她指给了东宫洗马沈伟的次子,可惜婚后一年定安县主的丈夫就病死家中。

薛婉樱忽然提起定安这个名字,沈氏一时没缓过神来。实在是诸王郡主藉着向太后尽孝的名义淹留长安的,数不胜数,定安县主在其中,位份并不出众。唯一一次有印象的,还是因为她和新婚丈夫发生口角,杖毙了丈夫的两名姬妾,薛婉樱将她召入宫中问责。

“娘娘怎么突然想起定安县主了?”沈氏不解。

薛婉樱却只笑道:“明日传本宫令旨,召宜都王妃和定安县主入宫吧。”

*

咸宁于半个月后收到母亲的家书,告知她:高通的婚事定下了。婚配对象不是旁人,正是她的堂姊定安县主。

咸宁长于宫闱,和这些血缘疏远,素日又不常走动的诸王公主关系并不密切。咸宁对这位定安堂姊的印象也就仅限于几年前的新年,她去给祖母周太后请安,恰好遇见宜都王妃带着女儿入宫。定安县主长得极具妩媚风情,为人亦能说会道,颇得周太后的欢心,还因此得了周太后不少的赏赐。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和高通扯上了关系?

咸宁皱眉,盯着手中的书信看了半天,不由忧虑这是母亲为绝后患做出来的情急之举。干脆展平笺纸,提笔润墨,刚下笔写了几句话,赵亭姜推门走了进来,一眼瞥见书案上带着皇后徽印的信封,笑道:“娘娘挂怀公主,时时不忘鸿雁传书。”又凑近去看咸宁写了什么,只见咸宁开头先报平安,又问了几句母亲康健,阿弟功课,甄女冠近况之类的闲话,才不无忧恻地对皇后说,不愿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定安县主终生不幸。

赵亭姜看了,却笑道:“你大可不必忧心这些。若是高郎君和定安县主真成了婚,还指不定是谁吃了亏。”

咸宁手中的笔不由一顿,停下来看赵亭姜,“此话怎讲。”

她是见识过高通此人的荒唐的。虽说时下蓄妾之风,屡禁不止,但世家男儿大多讲求修身,向来不兴大肆纳妾。更何况高通还有和纨绔子弟当街争夺歌姬的丑事在前。

赵亭姜看着她紧蹙的眉头,忍不住笑道:“这种事嘛,向来是一物降一物。好色之徒,配上悍妒之妇,岂不是正好?”

咸宁听了,却只是一笑,半晌才轻声道:“那怎么一样呢?女子悍妒,十中无一,不过是为了寻求丈夫一心一意;你看这世间的男子,有那个能容许自己的妻子琵琶别抱,红杏出墙?便是他死了,也要妻子为他守贞呢。”

赵亭姜先是愣了一会,而后从书案上捡起一管玉笔,敲了咸宁一下:“你这话说的,像是把世间的男儿都骂进去了。怎么,日后莫非要和小娘子过日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