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1728)
文明方面,我们要做的不是西化,而是要让西方东化。
虽任重道远,但在江逸和华夏台,以及大部分华夏观众的努力下,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
就在这时,江逸突然提出了质疑。
第1279章 忧其民
“可是晚辈从典籍中看到,先祖您在任陈州通判时,所上的奏疏大多为利民忧民之言,这似乎与则忧其君不符。”
话音落下,弹幕顿时冷清了许多,怎么这还有反转的?
看江神这态度,好像范仲淹还真这么做了?
那岂不是又变成了表里不一?
众人狐疑。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出现了范仲淹为通判时,多次上书的场景。
朝廷想要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时,范仲淹上奏疏道:
“臣启陛下,闻朝廷要陛下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如今外患甚重,微臣认为,朝廷应当韬光养晦,节源开流,不宜大兴土木,否则必将劳民伤财,望可暂停修缮,修生养息。
臣下范仲淹敬上。”
范仲淹对吏治有了新看法时,又继续上奏疏道:
“臣启陛下,微臣认为可削减群县,精简官吏,由朝廷直接降敕授官,恐有诸多危害,并非太平治世的政策,望陛下能斟酌一二。
臣下,范仲淹敬上。”
类似这件事的奏疏,范仲淹上了多次。
得知朝廷要罢免职田时,范仲淹又提笔上书:
“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观众们看到这,突然就有些不理解那两句话了。
“这……这做的和说的确实不一样啊,范先祖是不是说反了?”
“就是啊,这分明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嘛,哪里有忧君了?”
“确实,这里涉及到的都是百姓,没有提到哪里在为君主考虑,我感觉范先祖搞错了!”
江逸问道:“先祖,这里面,可有忧君?”
“无。”范仲淹微笑着摇头,“后世知晓之事真不少。”
“只是,后生莫非忘了,老夫这些谏言都没有被采纳么?”
范仲淹用略带自嘲的语气说,显然,那对他来说不是一段有作为的时光。
“是的,没有一条被采纳。”江逸确定了这个十分残酷的事实。
“老夫之所以能悟出那句话,就是因为这些教训啊。”
范仲淹长叹息一气:“若非陛下看到了老夫的一片忠心,深知老夫是可用之才,留在地方大材小用,在太后驾崩亲政之后,立马把老夫召回京师,还真不知道后果如何。”
“晚辈记得,是拜您为七品右司谏了。”
江逸回想道,这点观众们倒没有多说什么。
虽然表面上看是降了一品,但天子脚下为臣,和地方上有着质的不同,就像皇帝身边的太监,那也是地方臣子得看脸色的存在。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继续显现。
此时,朝中的大臣们见太后终于死掉,平时屁都不敢放一个的他们,立马开始疯狂议论太后垂帘听政时的过失。
范仲淹站出说道:“太后虽然掌权多年,但亦有养护陛下之功,微臣建议朝廷掩饰太后的过失,一可成全其美德,二可成陛下之仁孝,方便陛下日后以仁孝治天下。”
“这不是忧其君吗?”
观众们越发懵逼了:“这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吗?”
“老天爷,我严重我怀疑我学的岳阳楼记出了错误,从范先祖这一系列来操作来看,两者完全是反过来了啊!”
“楼上你不要说了,我现在已经彻底把这两句话给弄混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绕死我了!”
“右司谏所言极是,即今日起,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宋仁宗最终采取了范仲淹的建议,这更让观众们确定了是忧其君。
“果然,站在君主角度上提供的谏言就是好被采纳!”
“唉,看来范先祖也不能免俗啊,他说的那句话应该也就是理想主义罢了!”
“是的,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范先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点塌房,我还以为他真能做到呢。”
之后,仁宗因为刘太后刚死,就想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
“陛下不可,频繁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这时候,又是范仲淹站了出来,又是忧其君!
最终,仁宗再次采纳,罢黜了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观众们更加确信自己刚才的想法,心中越发失望。
范仲淹说道:“后世莫非对此也有犹疑?”
江逸说出了一些弹幕上的想法:“是的,有部分后世认为,先祖说的那句话也是理想主义,包括先祖在内,也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