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1675)
“好端端的,为何要将本官调任苏城?”
“范知府,这莫非不是一件好事?”
一旁的寺丞劝道:“姑苏乃富饶之地,又是您的故里,能够出知故乡,是多少士人梦寐以求的,此乃真正的衣锦还乡,说明朝廷要重用您啊。”
“话虽如此,但我朝官员任命向来避免本地,虽说朝廷重用,但我自认没有立下过大功,这般任命岂不受之有愧?”
范仲淹得知自己升职,第一时间想的反而是自己能不能胜任,对他来说,能不能做好一个地方知府,比他升不升职更重要。
别看都是知府,但苏城的知府和一般的地方能一样?
话罢,范仲淹果断放下调令,起身去拿纸笔,打算写辞表。
“范公且慢!”
身旁,来传调令的推官语气沉重道:“您只怕还不知道,苏城水患已逾三月了!”
“什么?”范仲淹愕然驻足。
“下官也是方才得知,去年苏城暴雨,到如今已连绵数月不退,农田被毁,灾民多达十万余,朝廷此时调任范公过去,也是知道范公有治水之能啊。”
“若是范公推辞,苏城的百姓将何以为继?”
这不是范仲淹第一次治水了,他曾在海陵主持修筑了捍海堰,救助百姓于水火,当地人为了感佩他的首倡之功,已经把这座堤坝命名为
“范公堤”。
范仲淹听说苏城竟有这般大难,刚要拿笔的手停了下来。
“范公,苏城……需要您!”
第1239章 我恨观后感
范仲淹重新拿起了调令,一想到灾区的百姓,他的心就已经飞到了苏城。
“如此,范公还要请辞吗?”
寺丞和推官不约而同地都望向这位他们都敬重的长官。
没等他们继续,范仲淹就已经走到了大堂外,冲下人喊了一句:
“备马!”
让随从留在这里收拾行李,范仲淹一个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苏城的路。
于是,这一年的六月,饱受水患之害的苏城百姓迎来了他们的新一任知州——范仲淹。
“范公,您万不可再往前了,前面刚发了洪水,万一您有何闪失,我们无法向朝廷交代啊!”
“不亲自去看看,怎能了解水患的程度和周围之地形?”
时空之镜中,范仲淹官袍湿透,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泞,这时候的他已经四十五岁了,身体早没当年镇守一方那般健朗,但面对洪水,他依然毫不退缩地成为了逆行者。
一个知州,就这样在自然灾害面前,顶在了最前面。
他跋山涉水,亲自把苏城的水性和地理环境都给了解了透。
回到府中时,早已饥肠辘辘,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着,却是丝毫顾不上喝一口水,立马在苏城地图上做起了标记,对手下人说:
“马上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
修围、浚河、置闸,以这三项为主的治水经画,在范仲淹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苏城水患因为他的到来得到缓解,最终彻底消退,范仲淹也因此成为了苏城百姓中的大贤、
千百年后,不知百姓是否还记得?
“先祖这个举措,不仅福泽当世,更是为之后的南宋到明朝的水患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直到晚辈所处的时代依然受用。”
江逸十分敬重地看向范仲淹,这位哪里有灾祸,就会出现在哪里的先祖,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所说。
都说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但华夏历史上,总是会有一个又一个如范仲淹般的人出现在他们的时代,成为那一颗璀璨的星辰,护国护民。
“后世,可还有水灾和饥荒?”
范仲淹十分担心地问道:“若有,你可用此能力让老夫看看,也可亲自带老夫去看,老夫兴许能为后世多做一些事情。”
“先祖,后世水患尚有,且若想治理仍然颇为棘手,但饥荒,已经难不倒后世。”
“难不倒后世?”范仲淹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没错,后世因为一人的出现,使得华夏人人有饭吃,让百姓们无论经历了何等灾荒,都不用再饱受饥荒之苦。”
“一旦有某处发生饥荒,另外八方的同胞一定会鼎力支援,在千年以后,我们华夏人再也不会缺粮食了。”
“不缺粮食?”
范仲淹越发觉得离谱了,这在他这个时代简直不敢想象。
“没错,后世有这样一位老者,有着一个乘凉梦,他用一生的辛劳让我们不用再忍受饥荒。”
“因为他见过饥荒中有很多人死去,因为他知道人吃不饱饭会有多痛苦,于是,他为国为民,研制出了一种水稻,可亩产9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