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寒贵(508)

作者:九天飞流

尤其是苏锦荀说过,皇上对一手好字尤其看重。就算平时让翰林院的官员拟旨,也会挑字儿好的。

不过这一点倒也无需太担心,毕竟苏轶昭兄弟俩都是一手好字。

尤其是苏轶昭,因为是会元,如无意外的话,她的试卷应该会在前十名之内。

最终名次定夺是由皇上钦点的,那前十名的文章,皇上必看。

苏轶昭看着题目,立刻想到这一题出自《尚书·周书·洪范》。

这一篇的文章大意是说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其一事关五行,其二是九种治国大法。

治国大法是上天给予的,古人敬畏上天和天命,认为没有遵循规则,那统治者就不能长久。

整篇文章很长,大致意思就是这般。

而这一篇策问,也是围绕着这篇文章,皇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作为,并提出疑问。

并且提出自己已经遵循规则去做了,且尽力做到最好,但难免有不足之处,何处不足,又如何解决。

考生必须分忧啊!并且光分忧也不行。

你得赞扬,赞扬皇上励精图治,已经做得很好了。

可一味地歌功颂德肯定不成,之后再提出一点点微不足道,又锦上添花的建议。

语气必须委婉,但又不能无的放矢,必须有理有据。

总而言之,得让皇上看得舒爽。一通马屁拍完,还得有点独特的见解,才不至于全篇都是花团锦簇,让人看着疲惫,就得让皇上和官员眼前一亮。

这个就得好好琢磨了,第一篇策问就这么难,苏轶昭索性也不再看下面的题目,而是专心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

因为两名亲孙要考殿试,而殿试又必须是礼部和鸿胪寺主持的缘故,身为礼部尚书的苏锦荀则必须避嫌。

今日他一直站在殿外,只在殿外方巡视。

他先是向内张望,看着众考生频频皱眉叹息,心中顿时一紧。

目光越过考生,甚至都没在前方的苏轶珏身上停留一下,径直就落在了隔了三人的苏轶昭身上。

在他看来,只要能答出来,就能给名次。

再不济也会给个同进士,可名次对于苏家来说,太重要了。

他一跃三级,本就惹得朝中众臣的不满,因此急需苏家后辈来证明眼前的苏氏并非是落魄前的辉煌。

苏轶昭必须得名列前茅,才能让那些人暂时闭嘴。

看着苏轶昭正在埋头奋笔疾书,苏锦荀不禁松了口气。

恨不得亲自上前看看写的什么,可脚下却并不敢动。

殿试只有一天的时间,要做两道策问,还得每篇两千字以上,时间是紧凑的。

开头只要顺着写,古人信天道这事儿,还是不要抒发独到见解了,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臣对: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由。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何谓心法......”

一旦写顺了,那就是马不停歇了。

礼部其他官员着重看了一眼苏轶昭兄弟俩,有的官员甚至还走到他们跟前站定了一会儿,当看到草稿纸上端正又隽秀的字体之后,赞赏地点了点头。

接着看文章,苏轶昭答题的速度很快,其他考生还在构思的时候,她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

文思如泉涌,笔耕不缀。

时值正午,考生们都在奋笔疾书,不然就是在构思文章,根本感觉不到饥饿和疲惫。

直到侍卫拎着一些食盒过来,他们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苏轶昭此刻已经一题写完,并完整地誊抄在了试卷上。下一道题目也有了思路,刚起了个头。

官员们开始分发食物,这里必须停笔了,若是现在不用,等会儿就都收走了,不似之前在号舍中那么随便。

苏轶昭看了一眼眼前的清汤寡水,一碗黄瓜汤。

克制地喝了一小口,她不敢喝太多。

殿试是众考生排列而坐,很多官员监考,一些小动作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若是喝多了水要如厕的话,那就是殿前失仪。

一碗米饭和一碟子豆腐,还有一样是肉沫茄子。

第387章 传胪大典

饭粒倒是晶莹剔透,只可惜有些凉了。剩下汤和豆腐也是凉的,只有茄子还有点余温。

不敢吃带荤腥的,怕拉肚子,苏轶昭将就着吃了点豆腐和米饭,就算是应付了一餐。

苏轶昭在心中腹诽,这御膳房的厨艺也就这般。

可能是烧得量多?不但一点也不精致,味道也很一般,有些太敷衍了。

对于皇宫内的美食没了期待,苏轶昭吃完之后,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来将碗筷都收拾了。

“皇帝制曰:朕闻治本于道,道本于德。古今论治者必折衷于孔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