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85)

作者:北川风

“任远之!你、你胡说八道!”李啸倾忍不住暴躁道,完全不似之前和事佬的形象。

“陛下”,李啸倾转脸哭诉说,“满朝上下沆瀣一气,求陛下允许臣罢官归田。”李啸倾头一回在朝堂上哭花了脸,哭的官帽都掉了,饶是赵无坤都被惊了一下,心里忍不住浸出几分同情来。

“当朝宰相怎能轻易罢免,需要先花时间调查清楚。”

所谓的花时间调查清楚,也就是事情还有转机。赵无坤是个好性子,砍人脑袋的事是不会轻易做的。

赵无坤问:“任远之,你为何会在这里?”

任远之说:“大梁朝有真国士,他对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梁国的皇帝,你手上有人能顶替袁址的位子吗?如果没有,拿掉他,北疆就是一块破窟窿,何况那边现在还打着仗呢。蒙古人还没有打回去,你这边还能把柱子砍掉了?”

一句话,决定了今日的战局。不管原因如何庞杂,袁址这个人都动不得。

然而这厢刚唱完,西部军区就迫不及待登场了。因为他们得到消息,皇帝要处理打压袁址……消息得到的比袁址本人还要快。

第42章

李啸倾对于红蝉会,一直是一枚很重要的人物,时至如今仍在朝堂上保他的人,也都是红蝉会的人。葛永清在得到朝廷变故的第一时间,便做了安排。他安排了几批人,佯装南逃的流民,谎称袁址在北疆起兵欲造反,本欲推动一下李啸倾的计划,迷惑皇上的眼睛。然而计划刚行至一半,任远之却突然跑出来搅了局。于是葛永清改变计策,将陛下要处罚袁址之事散布开来。

北方是胡刀铁骑,正忙着和蒙古对抗,自然没空管这一遭。南方的江南水军刚要暴怒,就被金甲水师拦腰打了一顿,一边骂着蠢,一边打回去了。中原人静待消息,唯有西部军区闭目塞听,当了真。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西部今年大旱,颗粒无收,而朝廷上的拨款,却只有三千两,都不够这数万人吃一顿的。

消息传过去以后,立刻有之前袁址的手下带头起兵,拥簇了一帮的难民。农民起兵,主要还是为一口饭吃,而葛永清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红蝉会各级官员,将上面的两批拨款一层层克扣了下来。百姓震怒。

消息传入了朝廷,便将这场农民起义转化成了是对袁址之事的讨伐。好巧不巧,北方的胡刀铁骑同样因为辎重问题不得不停止进攻,蒙梁一战暂缓,他这才知道中原大地已经因为他反了天。

“真糟心”,袁址脱口而出的只有这三个字,紧一紧腕带,“就地养民,朝廷靠不住了,再不养民我们就饿死了。”

后来西部声势造反,袁址又派人传信过去,而等到时,西部已经内讧起来,造反的和镇压的打成一片,乱的不能再乱。造反的借口虽是“为袁将军伸冤”,但其实真正的意图就是要朝廷的拨款,银两只要下发,起义军不战而溃。

西部军逐渐打进了中原,没办法,当地颗粒无收,连粮食都没地儿抢。赵无垠不在,军权自然落进了赵无坤的手里,他对这等事一窍不通,茫然四顾,也都是一窍不通的文人,没有一个上过战场的。

但文人有文人的办法。有人提议:既然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袁将军伸冤,那么把朝廷的态度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然而消息传出去,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该造反的还是在造反。

又有人提议,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袁址能上前镇压暴怒。只是北疆的袁址一直被蒙古牵制,无法亲身回去请罪,只得一封亲笔信阐明利害和态度,快马加鞭送了回去。却没想到他这就事论事的一个态度,却让多心之人给他蒙上了逆反之心的阴影。

叶子堔也是直到这时才察觉到,李啸倾的背后恐怕不只是朝堂上这几位官员,他反水暴露的有点太早了。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态势加剧,陛下突然下令,李啸倾从软禁变成了押入天牢,押入天牢做什么,陛下却一直没有出声。按照计划,左丘将那封名单交了出来。赵无坤这才明白,原来大半个朝堂都不是自己的人。

按照以往陛下的风格,他是不会也不敢计较这些事的,然而这次,他计较了。百官被停职待查了一大半,官员浮动极大,叶子堔在任远之的力荐下,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子。

赵无坤虽是个掌握人生死大权的君王,然而心态和本事,只不过是个倚靠在别人阴影下的小孩子。枕边人、先后亲近的人全都背叛了他,赵无垠去了,他后无倚仗,身边的人都靠不住,也不能再把锅甩给别人,亦无法再相信任何人,渐渐的有了点君王的影子,也有了点君王的薄情寡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