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为妃(495)
*
原本,风箫寒是准备把这事拖延下来,再慢慢和熹月使团谈判,以此让献上公主的提议不了了之。
可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熹月公主即将入启国后宫和亲一事突然传了出去,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就传遍了这个京都。
而且,熹月国出兵相助的事情早就人尽皆知,如今献上公主,缔结两国之好,于世人而言无异于一桩美谈。
加之有人在暗中故意引导,大肆将两国和平交好的事和公主入启联系到一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熹月公主的到来,是一件大喜事,且他们的皇帝陛下,也定会接纳这位远道而来的公主,以示长久和平修好之意。
事情的走向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原本尚能挽回的事情,突然就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风箫寒很快反应过来是有人在幕后操控算计,但他出动了许多人手去查,却一点蛛丝马迹都没能找到。
包括最有嫌疑的熹月使团,也查不出任何疑点,而且熹月国人的行踪本就不是秘密,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大有可能在风箫寒的眼皮子底下做出这样的布局。
第768章 谣传
这也就是说,此事另有隐情。
很有可能,京中还藏着一股势力,故意躲在暗地里窥探着京中的动向。
这股势力,应该已经藏于京中许久,才能对京都的情况如此了解,而且依照这次的情况来看,估计还有些身份,不会仅仅只是普通平民这么简单。
不然,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痕迹处理干净,让风箫寒都查无可查。
这样一来,就存在三个可能。
其一,熹月国早已埋了眼线,且这么些年始终没有暴露,一步步挣得了一些地位。
其二,暗中的那股势力和熹月国的人达成了一个短暂的合作,帮助熹月国散步消息,以此逼迫风箫寒妥协。
其三,此事熹月国并不知情,只是暗中的人想借机生事搅乱京都,给风箫寒添乱,以此来达成某种目的。
以上的推测,风箫寒更倾向于后两种。
原因无他,这些年,为了摸清楚王懿的势力,但凡有点身份的大臣几乎都被风箫寒暗中彻查了一个遍。
这个“彻查”,当然不只是翻翻宗卷这样简单,而是暗探在暗中查了数年、盯了数年。
如果真是熹月国早早埋下了细作,这么多年不可能一点联系都没有,而只要有联系,风箫寒的暗探必然能有所察觉。
因此,京都仍有未被揪出来的隐患,这才是最为合理的推测。
清熙殿,气氛一度十分压抑。
风箫寒坐于上位,单手支着额头,心情极度不悦。
几个大臣站于下方,亦是眉头紧锁,沉默未语。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老臣犹豫再三,还是壮着胆子道:“陛下,依老臣之见,熹月国送来公主,也是一片示好之意,如今……外头已然传成了这样,陛下何不顺势而为,皆大欢喜?”
这确实是一部分大臣的想法,从熹月国提出准备献上公主的时候,这些人便不觉得有何问题,也不太能理解风箫寒非要拒绝的缘由。
人多少都有一点虚荣的心理在,或许也不能称之为虚荣,只是在两国国力悬殊之际,弱势一国为讨好献上公主求和,这无异于是件极为值得骄傲的事。
风箫寒把熹月国的公主收入后宫,封个妃位,高高在上的一国公主,到头来却每日都要给启国的太后和皇后晨昏定省,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彰显大启国威?
风箫寒的拒绝,本就毫无道理可言。
只是启国大臣亲眼见识过风箫寒的本事,知道他的手段和眼界,所以才从未在这件事上谏过言,几乎是盲目的在遵从风箫寒的意思。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熹月公主要入后宫的事情已经传遍了,若是仍坚持拒绝,那熹月和大启修好一事,势必也会引起百姓的议论,于大局极其不利。
不论是出于何种考虑,事已至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实了这个“谣传”,先把熹月公主收入后宫,让和谈之事能顺利进行。
至于其他的,包括此次在背后捣鬼的真凶,都可以慢慢调查。
第769章 所言有理
这位老臣的考量不无道理,也的确是现在最好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就在于,风箫寒根本不可能妥协。
楚澹叹了一声,刚想上前把这个提议含糊过去,就听风箫寒重重拍了一下桌子。
那个谏言的老臣一抖,条件反射的直接跪下了。只是跪下归跪下,却仍不觉得自己的提议有什么错。
“够了!”风箫寒骂道,“现在的局面,京中很有可能藏着内鬼!你们倒好,一个个的不想着把这个扰乱朝堂的内鬼抓出来,却想着如何让朕妥协?你们还真是懂得为朕‘分忧’的好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