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为妃(478)

作者:时浅

在李家恢复清白之前,楚澹都无法继续行使吏部尚书之权,但既然李家疑有冤屈,风箫寒也决定彻查此事,那么在一切清楚之前,楚澹虽有嫌疑,却也无需关押牢狱。

为此,风箫寒便下令让楚澹禁足府上,待一切查明,再行定论。

楚澹自然遵从,拜谢过风箫寒后,便起身退出了朝会,在一队侍卫的护送下出宫回了府。

第741章 孙嵊

楚澹走后,朝会的气氛显然下沉了许多,如果李家当真如楚澹所述蒙受了如此冤屈,那天下读书人会是何等愤怒,已然可以预见。

每个人心里都很沉重,今日之事,让他们回想起了当年权臣当道的种种乱象,一时唏嘘又感慨。

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一个李清浒还没完,下一刻,殿外太监进来传话,先帝时期御史中丞孙晁之子孙嵊于殿外求见。

孙晁,也是全家覆灭,而且孙晁一案,当初好像也是王懿一手督办。

这个时候,刚走了一个楚澹,突然又来了一个孙嵊,两人并无关联,却都有着一样的际遇……这实在,很难让人不去多想。

果不其然,风箫寒准了之后,殿门口进来一个人。

众臣齐刷刷转头去看,结果看到来人竟然是一个太监,而且这个太监还有点眼熟。

记忆过人的某个大臣蓦然想起,这个太监,好像在册立贵妃的大典上见过,似乎……是跟在凝贵妃身边的太监。

可是,凝贵妃的太监,怎么突然变成了……孙嵊?

不等众人反应,阿全已经跪了下来,对着风箫寒重重磕了一个头。

之后,阿全便如楚澹一般,讲述了孙家蒙受之冤。

孙家遭难时,已经到了先帝最后的那段时间,那会儿,其他皇子皆被铲除,各大权臣也被斗败,朝中只剩了一个王懿,只手遮天。

孙晁是那个时候的御史,监察百官,因看不惯王懿的行为,在某日先帝久违出现在朝会的时候,出言控诉了王懿和王家人的恶行,并向先帝劝谏,让先帝施以惩罚。

先帝那会儿完全受制于王懿,自然不会惩处,这件事情最后是以孙晁反被训斥而告终。

可没想到,无端被训斥一顿,却压根还没完,王懿早就被人捧惯了,最是嚣张的时候,根本容不得旁人如此不将他放在眼里,于是便强硬给孙晁安了个罪名,连人家年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阿全是因为那时候刚好离家,侥幸才逃过一劫,之后再不敢露面,过了两年风箫寒登基,他为报家仇才不惜净身进宫。

御史中丞不算太大的官职,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小官,只是在那时的王懿眼里,除掉一个御史中丞,就犹如捏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

甚至都懒得刻意制造假证据,随随便便就给人定了死罪。

可叹孙晁惊才绝艳天赋异禀,却因为直言纳谏,平白丢了性命。

一连两起冤案,让在场大臣全都沉默了。

他们知道,不论楚澹还是阿全,说的很可能都是真的。

王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再清楚不过,而曾经的李清浒和孙晁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十分了解。

原本,这些大臣便不信李清浒会谋反,对于之后给孙晁定罪的理由,更觉无比荒谬。

可那时候他们也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案子草草了结。

他们都以为,不论李家还是孙家,都已经无人存活,所以也从未想到,在今日,这两家的后人竟然一同现身表面身份,各自向风箫寒诉说了家族蒙受的冤屈。

第742章 平反

阿全也是一样,被风箫寒派人带了下去,等待彻查后的最终结果。

不过,阿全并无府邸,身份只是落云轩的总管太监,风箫寒便在一间空置的宫殿中给他收拾了一间院子,让他暂时住了进去。

阿全恭敬叩谢过后,顺从的跟着侍卫离去了。

朝会终于安静下来,众大臣不由屏息,莫名想往殿门口看。

不会……又冒出一个申冤的人吧?

今天这事,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但怎么可能那么巧的,两人如同约好了一般,一前一后的跑来申冤?

尤其,其中一个还是个太监。

若说这不是风箫寒早就提前知晓,至少也该是有所授意,否则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么一分析,风箫寒在这个节骨眼上翻出旧事,是想让王懿彻底臭名远扬?

基于此番推理,说不定还真能有第三个申冤者出现!

不过这次倒是他们多虑了,风箫寒平静地看完阿全提交上来的证据,然后转交给了刑部尚书,安排好人手重查旧案,便宣布了退朝。

两场惊人冤案,很快激起千层浪,刑部和大理寺很快忙了起来,开始翻阅数年前的卷宗案件,试图从中获得线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