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为妃(433)
现在这样的局势,拼的就是谁调兵的速度更快。
依照这两年的积累,风箫寒手里的兵马,已经隐隐超过了王懿,而且,风箫寒派去军中镇守的将领都是有真本事的,他们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斗力绝对不会比王懿的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光明正大的面对面对垒,风箫寒的胜算其实更大一些,尤其现在的兵部尚书是谢琼,有他在,风箫寒的大军打起仗来,只会更加顺利。
可即便如此,如果让王懿的人马先赶到,一切就都得推翻重演了。
除了军队,风箫寒身边可用的只有两万皇城军和五千禁军,如果王懿的人先一步打进来,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等他的人姗姗来迟,便是他们本事通天,都没什么意义了。
因此,谁的速度快,就意味着拥有了更高的胜算,这一点风箫寒和王懿同样清楚不过。
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风箫寒的人,都驻守在距离上京比较远的州县,他们大部分都是上过战场的,平时也都驻守在边境地带。
反观王懿,他的人马就更近一些,大部分都是先帝在位时想办法弄来的兵权,分散在各个州,虽散,却近。
这些天,王懿从最远的地方开始集中人马,几个州县的兵马全都整顿完毕,只待下一步指令便可出发。
只要等到王懿顺利离京,到达安全之地,他一声令下,各路兵马就会顺着一个方向汇集,顺利汇合之后就会一路赶往皇城,直接开打。
好在王懿现在尚未离京,给了风箫寒更多备战和部署的时间。
第671章 趁机
风箫寒察觉到王懿异动之后,知道这一仗无可避免,便已经开始着手做准备。
之前怕打草惊蛇,逼急王懿让他狗急跳墙,风箫寒明面上也没有弄出太大动静,只暗中筹备军需,派了人前去传话,开始整军。
要说备战,风箫寒可能比王懿还要早,而且准备的也比王懿要周全。
只是出于一些考虑,尚未下令让军队赶往京都,这就使得,如果真拼起调兵速度,风箫寒可能会比王懿略逊一筹。
所以王懿计划着提前离京这件事情本身,对风箫寒来说同样也是他布局中的一环。
只要王懿一走,事情便再无转圜,风箫寒也就没了顾忌,可以直接下令,让驻守的军队全力赶回京中。
而王懿那边,在和他的人会合之前,他都不敢大肆调动兵马,这就给风箫寒创造了先机,抓住这点时间差,足够风箫寒抢回距离的劣势,在和王懿差不多的时间里,让他的兵马及时抵京。
如果速度够快,说不定还能赶在王懿之前。
而只要王懿落后一步,以风箫寒如今掌握的筹码,胜算将远超王懿。
当然,说调兵,风箫寒也不可能把所有兵力调集京中,毕竟那些军队有一半是实打实的守军,常年驻扎边境之地,守护大启国的安宁。
贸然把人都调走,万一边境进犯,大启又会陷入新一轮是动荡和风波。
风箫寒只能尽可能的协调,留下一些人马应对,再从其余人中抽调一些回京。
最后能动的兵马算起来,还差了王懿一两万。不过这都在风箫寒的预料中,少这么些人,风箫寒也自信能赢,只要……周边小国不趁机生乱。
风箫寒看完各处传来的消息,闭眼扶了扶额。
他现在最担心的,不是和王懿的对决,而是其他国家的动向。
他们会不会趁着启国内乱,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在边境兴风作浪?
这是完全没办法的事情,不可控,也无解。
除非和王懿不发生冲突,否则,只要启国内部动兵,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隐忧。
这也是为什么,风箫寒内心里不太愿意动兵的原因。
早在两年前,风箫寒掌握着的东西,已经有了和王懿一战的资本,只是那会儿王懿势力依旧庞大,就算打起来,风箫寒的胜率也不过五成。
而且,那时风箫寒就在担心边境安宁的问题。王懿或许为了抢夺江山,可以放弃一些东西,但对于风箫寒来说,启国的江山完整重于一切,他不能为了除掉王懿,就不在乎外敌入侵,山河飘零。
介于这些原因,他才否决了直接冲突的这个想法,决定徐徐图之,慢慢瓦解王懿的势力。
走到今天这一步,风箫寒心下并不愿意,奈何事情发展至此,早就由不得他控制。
他已经尽力周旋,可王懿并不会就此放弃,而只要王懿的野心尚存,这一仗,就无可避免。
风箫寒只能尽可能多的考虑周全,以期一切顺利。
第672章 礼佛
不过好在,启国周边都是小国,除了时不时挑衅一下,从边境抢点东西,并不敢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