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603)
带着这种自信,她们得到了海外出版的消息,也看到了公司为了这次海外出版付出的努力,原本担心《得闲》去了海外会水土不服,在提前看过了翻译稿之后,都认为稳了。
所以不就等着大火的这天么?
如今是得偿所愿了,之前遇冷的时候的提心吊胆就不必再提,成王败寇,《得闲》在海外爆了,这就是这餐饭意义的不同之处了。
之前庆功的确是庆功,但那些庆功没有涉及到除了开心和成就感之外的情绪,但这次的庆功,诶嘿,你们这些老外看不起的华国的杂志在你们那儿火了,这种打脸感,实在是太爽了。
然后,才加入更好文化没有多久的薛名帆就看到了,平时一个个都文静得很的编辑,这次团建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好几个直接就喝醉了,醉得不成样子了还要举杯,嘴上说着“今儿我可真高兴啊”之类的话。
薛名帆:虽然不懂......但是真的很理解!
他加入更好文化传媒的时间不长,并且因为年龄大了,跟下面的年轻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家公司就是有这种独特的魅力,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为他们所折服,有了归属感,此时此刻也生出了无限的自豪感。
他们华国的杂志走出了国门!
对他而言,这是无异于“青鸟一代”面世的轰动消息。
这种想法,不仅仅只诞生于更好文化传媒,每一个得知了消息的华国人,都打从心里面为《得闲》而感到骄傲,甚至于从前看不上《得闲》的传统文学作家,现在都一改之前的态度,纷纷传出了合作的信号。
就这样,刚刚团建完,祝蹊和蔡颦颦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主要忙的内容就是联络那些有意向合作的大佬作家们,不仅要跟他们达成合作,最好还要谈定之后的创作计划,最后还要给他们安排好合适的对接编辑。
祝蹊和蔡颦颦为这件事儿忙,安知景和薛名帆也在忙,只不过为的是另外一件事了。
《得闲》在海外大火的消息传到国内,首先是在华视台的新闻播报当中的被播出,这可是国民栏目,从前电视机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时候就已经很多人在看的节目,更别提现在了,所以消息一下子就传了出去。
紧接着,百姓报专门为此撰写了一篇报道,大书特书华国杂志是怎么进入海外市场,以及那些眼高于顶的外国人是怎么为买不到《得闲》而懊恼的。
百姓报的受众比华视台还更多一些,这消息就这样,直接传遍了大江南北,知道《得闲》的就很骄傲自豪,纷纷拿出了自己之前买的《得闲》跟人炫耀,主打的就是一个“你看我的眼光多好,我看的杂志打下了海外市场”。
而那些不知道《得闲》的也都赶忙去了解,生怕晚了落伍,这些人未必觉得国外的月亮圆,但心里边知道海外大多发达国家,清楚两边的差距,现在人发达地方的人都喜欢看的杂志是咱们自个儿的,那不得了解了解?而且,发达地区的人都觉得好,那势必是真的很好了,这不得给自己买上一些?
这股东风刮得哗哗起,《得闲》的销量直接就拔高了。
杂志销量跟许多事儿都挂钩的,比如印刷数量、广告费用等等,这些事儿都需要安知景去处理,什么下个月刊印多少杂志合适,新谈的广告要怎么收费比较合适,跟渠道商的合作需不需要进行修改之类的,事情又多又繁琐,比祝蹊他们的还更麻烦。
好在安知景自个儿很享受这种折腾的快感,越是麻烦他办起来心情越是舒畅,觉得很有挑战性,对得起自己的本事。
说起来也是巧得不行。
更好文化传媒其实在祝蹊和陈彩荷出差回来之后就已经在计划出新杂志了,前期的章程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出新杂志的详细策划,但祝蹊和陈彩荷这一回来,直接就带回来了新的忙碌,这一忙起来,自然就要耽搁一下新杂志了。
这一阵忙完之后,也该要着手做新杂志了,祝蹊说的么,市场有限,先占了再说。
哪里想到,一个海外出版一个影视部门,直接打了大家个措手不及,他们又忙起了。
当然,祝蹊是不会被这点困难打倒的,她都忙里抽空、挤出时间来写策划书了,可写着写着,发现没前景。
这不,又卡住了。
好不容易呢,得到了程嘉树这个绝世金大腿的赞助,新杂志可以继续办下去了,甚至事事都已经很通畅,不需要祝蹊守着了,她都可以休假闭关搞创作了,这个时候就来了这么一个巨大炸弹,大家又忙得没有心思分出来给新杂志了。
安知景都在想——国内科幻文市场这么冷,有没有可能是上天规定了就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