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547)

作者:祝珉

她很自信自己有能力把控文章全局,虽然没有大纲,但脑海里有一条线,会牵扯着不断远走高飞的风筝始终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乎,原本的风险就不存在了,这样的写法对于祝蹊而言就单纯只剩下了好处了。

这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祝蹊那边一写完主线大纲,直接就开始对正文下手了,这会儿创作的呢,都已经是第三章的内容了。

听着进度好像也没有很快,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很快。

毕竟祝蹊现在人身在外面漂泊,的确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事业上来,主打的还是一个见缝插针,能有碎片化的时间写一下就写一下。

还挺新鲜的,祝蹊想,自己这也算是实现了上辈子还在读初高中的时候幻想的有一天自己要一边旅游一边创作的愿望了。

只不过么,这会子出来,也不是来旅游的。

之前说过要多多联系京市之外的作家,祝蹊说到做到,在处理和交代了手边的事儿之后,就带着陈彩荷一起出差了。

这次出差联系其他地方的作家,主要还是为了给《得闲》的编辑推荐栏目储备资源,所以祝蹊首先考虑的还是带《得闲》那边的编辑出来。

那边一圈下来,陈彩荷就成了当之无愧的选择了。

蔡颦颦原本就想要培养陈彩荷另说,就陈彩荷的能力,也比较适合让祝蹊这次考虑到带她出来,她有这跟作家维系良好关系的能力,祝蹊都不用担心自己这一路走完了之后,联系了的作家联系了这么一两回就没联系了。

也正是这一趟旅途,才让祝蹊真正感受到,无论是《今天》还是《得闲》,在京市之外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的削弱,这个盛世目前并不如祝蹊所愿,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就比如说联系京市外的作家们。

京市里的作家,有宁教授那样的祝蹊恩师,愿意给祝蹊面子,所以乐意在《得闲》上发表文章,也有川河先生这样的,虽然跟祝蹊没有关系,但却跟宁教授有师生之谊,看在宁教授的份上,也很好邀请。

除了这些“沾亲带故”的作家,其实其他的老派作家也不是全然看不起《得闲》的,毕竟无论他们怎么批判这些商业化产品,都不可否认人家的确就是在市场上有很火热的姿态,读者多且能赚不少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杂志社方面约稿的时候姿态谦逊一些,给足这些老派作家们面子,其实也不算很难邀约。

但这一切,在祝蹊她们脱离了“京市”这个范围的时候,就发生改变了。

京市之外,杂志社的两本王牌作品影响力大大下跌,再加上整体调性跟老派作家的观念不合,祝蹊跟陈彩荷没有少吃闭门羹。甚至,祝蹊认为,如果自己手上没有临行前去找京大的几位老师写的推荐信,她可能连人家作家的门都挨不上呢。

有才华的人骨子里就是有这么些傲气的,好在祝蹊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段去应对,祝蹊在这方面还是挺擅长的。

所以呢,现在每到一个地方,祝蹊和陈彩荷也不着急着去找作家拜访了,而是先行了解了当下地域的文学作品风格,以把握当地作家们的痛点,从痛点入手去结识、结交。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能给《得闲》做做宣传。

可谓是一举两得,并且效果也的确很好。

渭市。

郭明一路小跑到了书报亭,一眼就看到了书报亭里的《得闲》。

他脸上立马露出了兴奋的表情,让书报亭的人把这本杂志递给他。

有生意上门,书报亭的大爷动作也十分迅速,站起身来立马就拿下了这本《得闲》,还说:“这杂志新到的,之前咱们这儿都没有见过呢,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好。”

郭明付了钱,当场就翻开了,但翻了好些时候,都没有翻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顿感上当受骗:“怎么回事?不是说这上面有咱们华国自己的大哥大的信息吗?”

要不是听了这个传言,郭明怎么可能会花钱买一本他压根就不感兴趣的杂志?

大爷听了后,就笑:“你说的是第一期吧?第一期才有那什劳子手机的宣传页,这都是第三期了,哪里还能有啊。”

显然,这段时间大爷接待过不少郭明这样的客人。

听了他的话,郭明更失落了,而且那是十分后悔——一本杂志要一元钱,这已经是他一个月三十分之一的工资了!

大爷瞧见了,就说:“诶,你这来晚了是来晚了,但是我有听他们说,这杂志里有篇文章,叫什么君的,里面也有关于手机的内容,要不你回去看看?反正这杂志买都买了,你说是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