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419)
沈云云听了后,不由思索:“或许我也该给我的家人们买点礼物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好在我在研究所的薪资应该还是足够支付的。”
但那应该也不太高。
这是国情了,国家的研究人员未必工资有多高,但他们所享受的隐形福利一定足够好,像是沈云云,因为在研究所工作,所里直接给她分配了一所住房,毕竟她家里离研究所实在是太远了不是吗?
祝蹊这个即将要走上资本家道路的人,跟沈云云实在是没什么可比性。
不过两个人还是很好的朋友,并且很愉快地享受了这次购物,这就足够了。
*
回家里住了一个礼拜左右,祝蹊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小单间,重新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当中。
《今天》第二期发行,这可比第一期发行的时候要处理的事儿多多了。
第一期发行的时候,各个渠道祝蹊其实早就已经谈定了,就等印刷之后运输到各个书报亭了,但是第二期断然不可能再这样进行下去——市场已经被打开了,那商人们就要带上自己的产品,去敲开各大消费者家的大门了。
《今天》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招聘这件事,的确,编辑这个职位在这个过程中显得的确是有这么几分不尽如人意,但是其他岗位可都顺利得不像话,比如说销售部门。
祝蹊设置这个部门的时候,没有设定学历门槛,只是分配了任务,说是前三个谈下《今天》合作的书报亭的人,就能够被录取。
这个招聘手法可鸡贼了,不仅能够达到祝蹊招人的目的,还能够白嫖一下应聘者的劳动力,先把第二期的渠道扩展开来一些。
事实证明,这个手法是成功的,祝蹊招到了合适的人,也打开了一部分从前没有合作过的书报亭渠道。
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要求太过于苛刻,让员工还没有上岗就干活——现在还多的是人没有工作呢!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不少知青就算是没有考上大学,依然托家里的关系回到了城里,但是他们没有工作单位,也就没有办法在城里立足,一个个的都是无业游民,无业游民也没有什么的,但大多数人家里未必能够负担得起一个无业游民的生活成本。
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工作岗位还是很趋之若鹜的,哪怕这个单位不是国家的,而是私人的,但总比没有好吧?
姜茹的小姜饭馆都招来了两个嫂子做活儿呢,祝蹊这都是正规的杂志社,推出的第一期杂志还大获成功,眼见着是前途光明来的。
之前靠招聘工作的确是打开了一部分渠道,但那还远远不够呢,市场规律可不会允许你原地踏步,哪怕你现在已经站在顶峰了,你要是敢停下来,保准下一回你就在山脚了。
祝蹊不会停下来的。
给自己放了个小假回到了杂志社,她办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召集销售部门的几个人开会。
祝蹊上辈子在单位上可以算是被领导pua了好些年,后面虽然反应过来了,但也习惯了现状,所以没想着改变。
有上辈子的经验,这辈子祝蹊运用起领导曾经运用过的技巧来,可别提多熟练了。
她开门见山,直接画了个大饼:“咱们部门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是日常工作的开展还是需要有个领头的人,我也想了很久谁来做部门经理更合适,但怎么想都觉得你们三个人都是同等的优秀,我倒是有些选不出来了。”
大饼——部门经理。
后面的小饼也没耽误:“因为部门经理也不仅仅只是职位上面的变化,还涉及到了工资和日常工作的变更,所以也不好再耽误下去。”
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得拿出来哇,这涨工资才是真正的利器呢!
“我没有办法选出来,就只能让你们再竞争一回了。”祝蹊露出了抱歉的神色,心里却在想:工作就是这样的,你总是免不了竞争和竞争,这才只是个开始呢。
“我们杂志分别有几个渠道,一个是邮局的长期订阅用户,这需要邮局把咱们的杂志放在推荐订阅的前边,现在咱们的位置......不说也罢,一个就是全国各地的书报亭了,但目前来看,外地的书报亭咱们杂志进入的数量比较少,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广阔的,最后就是书店,穷之前是希望新华书店能够订阅咱们的杂志,但以咱们杂志的资历,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样吧,你们三个人一个人认领一个渠道,谁先办好,并且办得漂亮,这个经理的位置就给谁了。”
祝蹊这一番话,可公平了,三个人面上的确是都有激动的神色——但因为他们的确也都是做这一行的,所以也很清楚,公平是公平,但是每一个都是很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