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334)

作者:祝珉

“苏师姐统计出来市场数据大家想必都看过了,数据很清晰也很明了,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咱们的问题在哪里。”假前最后一次会议,祝蹊就干脆把做新选题的任务交代下去了,“反正咱们暑期特刊已经发行了,大家伙儿假期也没有审稿任务了,不如就根据目前的市场数据,各自做一个选题策划,等开学后开策划会讨论一下。”

“这个没问题吧?”

一整个暑期的时间,总不能两个策划都出不来吧?

以蔡颦颦为首的编辑们在祝蹊的带领下还是很有自信的,当即就应:“没问题!”

大家伙儿对《明天》的事儿还是很上心的。

能不上心吗?

且不说当初愿意参加招聘考试的人大多都是对文学很感兴趣的,就是加入到这个团体后,群体氛围这么好,也容易产生归属感。

当然,让她们这么上心的主要原因还是“《明天》杂志社专项勤工俭学补贴”。

好好工作,不仅能够看到自己参与编辑的杂志成品,还能拿到“工资”。这成就感不用多说,体现在杂志社上边呢就是大家伙儿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甚至在蔡颦颦成功拉来文具厂的赞助后,又有两个编辑自发主动地去联系自己有人脉的厂子,问赞助的事儿了。

也就是杂志社的广告位不够多,不然她们都可能凑齐赞助商召唤神龙了......

开完假前最后一个会,祝蹊就直奔邮局去了。

没错,经过她半个学期的努力,终于把《我朝》存稿了大概三万字。别看就三万字,那也得看看她这半个学期做的大纲有多详实,从时代背景到权力构成,从家国情怀到儿女情长,每个信息点都很是详细,每条线都有具体的安排。

不仅大纲详细,这还是祝蹊第一次写常规性的细纲。

因为是权谋文,哪怕其中有感情元素,但那也是用来锦上添花的。权谋文嘛,最重要的还得是严谨,不然你一个计策出来还能被读者挑出bug来,那得多尴尬?

所以写这本书,祝蹊要的就不是临时的灵感发挥了,而是严密性、逻辑性,这时候,写细纲就十分必要了。

只有安排详尽的细纲在手,等开始码字的时候才不会落下伏笔和偏离主线,也更不用担心到时候被读者挑出bug了。

当然,准备这么齐全,还有个原因是,现在发表作品跟当初在异世界发表可不一样——真的中稿后,在报纸上开始刊登了,人家纸媒可不能随时修改错处,错了就错了,回头都圆不回来的那种。

所以,不出错就成了首要的任务了。

而且,不出错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朝》因为整体的风格背景是古代,还是偏正剧的作品,对文字要求就很高,祝蹊写这本书的时候可没有写《青春》这种爽文的速度,这三万字都是反复斟酌、推敲之后才最终定稿的。

好在现在所有文艺类的报纸、刊物,更新最频繁的也就是旬刊了,要跟百姓报那样每天刊发,祝蹊应该是写不赢的。

看来,跟后世那些写得又厉害,还能保证日更的大神选手比,自己还是有点差距的。

祝蹊表示,这个时候该谦虚还是得谦虚的。

但在她把自己前三万字的文稿以及后续的大纲寄出去后,她的心态又变了——我这本《我朝》写得这么牛逼,总不能宋凝这么没眼光吧?

这可比《青春》牛逼多了!

祝蹊壮志踌躇,完全忽略掉,宋凝作为总编,是不会参与初步审稿的。

就算是这篇稿子没上,那也不是宋凝的眼光问题。

久违的紧张和忐忑,就这样重新回到了祝蹊的心情状态中。

第125章 说不定

《明天》杂志社有暑假,但是百姓文艺报却没有。

百姓文艺报编辑部。

闫晴晴一边整理着今天送过来的投稿,一边跟几个同事聊着天。

“这两个月,京大那校刊可出了不小的风头。”

张子文:“人家那杂志做的的确是好,出风头也很正常。”

他家里有个弟弟,也是才考上了大学,但不是京大,而是京市另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大学生金贵啊!就是这么一个末流大学,那也是很难得了。

因为这个弟弟,张子文对《明天》的了解就更多点。

毕竟,说这校刊出风头,那可不只是单纯说说而已,人家的确是很冒头。祝蹊她们内部统计的数据是只覆盖了京市大学市场的百分之七十,但如果把市场范围稍微扩大点,就可以发现,人家早就已经不知不觉中开始渗透进别的高校了。

现在京市的大学生里只要稍微关注文学的,基本就没有不知道《明天》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