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242)

作者:祝珉

上面的风声稍微宽松些的时候,华视台就提出了这个议案,然后任务就被分配到在电视剧领域已经有一定成绩的刘台长的团队这边来了。

在祝蹊的印象中,四大名著的翻拍那都是好几年之后的事儿了,其他的记不太清楚,但总是能记得个83版《红楼梦》的。

所以,饶是祝蹊也没有想到,居然在这么早的时候,就有了翻拍的苗头。

她就感觉,这提前的时间可能跟她这个小小的翅膀脱不开干系。

因为她加入了华视台,携带着《光荣》这部跟时下的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的作品加入了文娱圈,一定程度上的确刺激了文娱圈的复苏。

不是说《光荣》跟时下许多文娱作品有极大的不同么,其中最显著的无非就是《光荣》所具备的鲜活感,这种鲜活感的确是给如今麻木的大环境中注入了不一样的空气,有了一点点的觉醒作用。

祝蹊不敢说有太多的,有太多的话那这作品也没办法存活至今的。

《光荣》的一再试探显然是加大了当局的容忍度,而当环境稍稍宽松一些的时候,人们想要的就会自主地增多,而当局也会觉得,《光荣》都没事,那其他的也会没事的。

所以76年政策大变后,华视台就有点想要把四大名著给翻拍了。

别看这个时代各种水平都十分落后,但祝蹊必须要说的是,这个时代的大家都很有信念感,最是痛苦的人才最有理想化的东西,而华视台的理想化就是,把老祖宗的优秀文化给传承下去,把年轻人的鲜活气息给传递下去。

这企划就应运而生了。

《光荣》的水花很大,弄得台里都觉得刘台长的团队很擅长拍电视剧,于是乎,为了这个刻板印象,团队里的大家都很努力,两年的时间逐渐蜕变成了很会拍电视剧的团队。

四大名著翻拍当仁不让,自然也是他们的任务了。

原本这个大项目,刘台长是想要让祝蹊担任主编剧的,祝蹊为此还特地开诚布公地去找他长谈了一番。

意思是,高考恢复了,她铁定是会去参加高考的,并且很有把握能考上,而四大名著这个项目又非同一般,她总不能以兼职的身份来完成剧本的创作,所以让她上不合适。

刘建国是真没想到祝蹊能跟自个儿这么坦诚。

“你同我说这番话,我都不知道我这个领导做的是成功还是不成功了。”

说不成功吧,自己手下的人能跟自己这么交心,但说成功吧,这手下的人都不愿意留下来了。

“照你的意思是说,往后你毕业了,也没有计划回我们华视台吗?”

大家都知道,这读大学是包分配的,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优秀的大学生在分配的时候,都是各个单位主动去邀请的。

像祝蹊这样,原先就是华视台的骨干干部的,读了大学后,华视台也可以很有底气地邀请她重新回到单位,并且因为学历的光环,在位置上还能往前动一动的。

这些祝蹊都知道。

只是祝蹊很清楚,自己手上有写作助手,这种情况下,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主业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写作最需要的是什么的?其实就是自由。

如果选择回到华视台,顶着华视台干部这一身份,很多内容都是祝蹊不能够写的,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她的创作,这是不利于她的主线发展的。

在祝蹊有了个念头后,她的选择其实就很清晰了。

大学四年过去,或许她还有心情读个研究生什么的,到时候社会大环境肯定是十分宽松的,就跟郑怡说的一样,干嘛不自己单干呢?

80年代,这就是一个属于风口的时代,各个行业都站在浪头蓄势待发,而她从后世而来,占尽了时代的便宜,干嘛不将这优势发挥到最大呢?

祝蹊当时嘛想着,既然自己都已经跟刘台长坦诚了一回了,那就干脆交个浅浅的底,也算对得起两人两年来的合作了。

“台长,你还记得我来华视台之前的工作么?”

那个时候她还只是机械厂宣传科的一个小小科员,因为办了一个成功的文艺汇演,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所以有幸来到了华视台。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祝蹊能够交出目前这些成绩单来。

但她还是交出了这些成绩单。

“一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潜力。台长,我相信等我读完大学,社会会发展到一个令你我都惊呆的程度,届时,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更多,只要足够大胆,那多的是海洋可以让你乘风破浪。我认为,现在还不是自我框定的时候。”

说别的话还能让刘建国劝一劝祝蹊——别的单位可未必就有华视台这么好,虽然目前整个华国家里有电视的人家不多,但这也代表了他们的工作量也不会太大,像他们做的知青的企划,现在都还没有播放完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