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她腰缠万贯+番外(492)

作者: 清茶煮酒

反正家里的人嘴巴都严实,对外说辞统一了,也传不出去。

不得不说,与颜汐待久了,就连刘衡,对于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要求,也放宽了。

刘大人给出了主意,颜汐觉得挺稳妥,安排人回京送信,顺便将准备好的年礼送回去。

冬日商镇没什么事,刘衡交代杜固办好差事,带着颜汐一起回到应城。

才到知州府门口,汪同知得知刘衡回来后,兴冲冲赶过来。

刘衡只好嘱咐颜汐回内院歇息,自己请汪同知到前衙叙话。

汪同知拿出一本册子,“大人,今年秋收,辽州各县中,有七户农户收的粮食亩产超过四百斤,下官已经让人去收购了麦种。”

刘衡眼睛一亮,亩产四百斤,这可是了不得的产量了。就算是南方水稻,两三百斤已经不算少了。

他拿过册子一番,发现这七户农户中,有六户是新野县的,“汪大人可曾问过他们如何种植?”

“下官派人将这七户人家的农人请到应城了,昨日晚间刚到,今日大人就回来了。”

他期待地看着刘衡,刘衡也想早些与这些农户谈谈,“若他们歇息好了,不如现在就请过来一叙。”

汪同知很快将那七个老农请了过来,一到前衙,刘衡还未起身,有六个已经激动地上前磕头,“小的给太爷请安。”

其中一个更是激动地泪水连连,“当初听到太爷要调任,小的们想要送行,就是太爷走得急……”

刘衡一看,赫然是范里长,连忙伸手将范里长和其他几个扶起来,“范老丈请起,诸位父老请起。”

六位新野县来的老农围到刘衡边上,你一言我一语,将新野县如今的情形说了一遍。

汪同知这才想到刘衡曾经是新野县的知县,“原来这几位是大人的旧相识。”

范里长不好意思地退开两步,“小老儿失礼了,太爷如今是知州大人了,小的们都为大人高兴。”

“范老丈,诸位父老,快请坐。”刘衡请几位老者坐下,又看向站在一边有些无措的老人,“这位老丈是何处人士?”

“小的……小的姓康,是康平县人。”

“康老丈,今日请几位前来,是因为几位都是积年的老农,对于农事有独到之处,小麦亩产达到四百斤,实在少见。”

原来是问种地的事,提起这事,几位老农话都多了起来。

康平县这位说自家产量高,一是因为田地灌溉及时,二是每年用的,都是自家留的麦种。

新野县的六个,说起往年也从未有这么高产量。几人讨论之后,觉得今年产量高,一是因为刘衡任知县时,为了造黄册奖励耕牛,他们都是分到耕牛的地方,有了牛,犁田耕地,更能精耕细作;二是因为靠近官道,可以从官道岗亭中挑人畜粪肥去肥田;三是因为种麦子的地也是灌溉排水都方便的位置。

刘衡想起颜汐提过优选种子之事,这倒和康平县这个一致。

一番细谈之后,刘衡留了七位老农吃饭,才送人回去歇息。新野的几位看到刘知县,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顿饭宾主尽欢。

刘衡与汪同知商议后,官府出钱,买下了这几家农户手中的麦种,打算明年在辽州各县选几处地方播种。而耕作方法上,肥料之事无法解决,新野的岗亭也是因为有盐商进出这一便利条件,其他地方可没有啊。

最后,两人商定了先从种子、精耕细作和水渠灌溉三条下手。尤其是水利一事,辽州靠近浑河的有决堤风险,远离浑河的又有水源缺失的风险,这种时候,修筑沟渠势在必行。

刘衡已经下令容易干旱的地方择地挖井,趁着冬日及时蓄水,而水源充沛之地,得注意排涝之事。

修筑沟渠可不是小事,辽州知州府的银钱都被崔同和搬空了,如今就是空架子。为了安置灾民,回乡重建,刘衡将今年收的预留的钱、甚至商镇里收的一部分税金全填进去了。

眼看着账面上空空如也,他只能先上奏朝廷请求拨钱,其他的,只能再设法了。

第372章 还是个贪官

为了钱的事,刘衡忧心忡忡。

颜汐看他发愁的样儿,怕他愁出病来,这天是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各大寺庙这天都是香火鼎盛。

这天刚好也是刘衡休沐之日,颜汐就让他陪自己去应城城外有名的和光寺走走。

刘衡一想,好像从没陪颜汐好好逛过,一口答应了。

两人换上常服,带了阿大、阿二和几个长随,坐着马车来到寺庙。沿途就见不少善男信女,拿着供品,甚至还有三跪九叩一路到山门的。

颜汐如今对于神佛之事,还是有了敬畏之心,毕竟自己这种穿越之事,实在匪夷所思。所以,到了寺庙门口,她下了马车,跟刘衡一起步行入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