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724)
她看向程丹若,“再者,即便姐姐能诱使苗人放弃攻城,可苗人一旦知道被愚弄欺骗,盛怒之下必然百倍报复,届时,姐姐的安危又该如何是好?”
程丹若问:“那佩娘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张佩娘道:“清平既然被围许久,苗人亦无法攻破,这次也未必。等到谢三爷找来清平卫的援兵,苗人自然畏惧而退。再说,朝廷马上就正式出兵,苗人只要目睹大夏兵马之强盛,必然不敢再犯上作乱。”
平心而论,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程丹若早就发现,哪怕时下的女孩接受不了男孩一样的教育,可出自达官权贵之家的女子,耳濡目染之下,对许多事并非全无所知。
张佩娘是总督的女儿,父母长辈不经意的几句话,就有可能点拨她。
她也会思考,她的思考也有理有据。
但……她考虑到了个人的安危,考虑到了仕途的不易,却唯独没有考虑过百姓的命运。
当然,这不是张佩娘的错。
总督女儿的世界,百姓就好像画布的背景色,只是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轮廓,诗文的字眼。
就好像现代人对于银河的概念,与它无时无刻不共存,却缺乏具体认知,无法产生切身的联系。
她从来都不是“百姓”中的一个。
程丹若短暂地思索过后,便放弃了与她讲大道理的打算。
“朝廷出兵需要时间,清平一旦被攻破,我们在这里就孤立无援了。”她言简意赅地交代,“佩娘,我们不能让苗人知道,子彦和三郎都不在这。”
张佩娘悚然。
“你别怕,驿站还是安全的。”程丹若果断道,“假如遇到危险,让你家的护卫立即带你离开,就往回走,去沅州求援。”
张佩娘不由问:“那你怎么办?”
“短短照面,他们摸不清我的底细,不敢把我怎么样。”她道,“等到他们发现问题,三郎就该回来了——他不会走太远的。”
第304章 试谈判
苗人传信, 说愿意与“谢御史”见一面,要他去营地见面。
程丹若拒绝了, 选了座桥作为谈判的地点。
这座桥架在溪流上, 长约十余米,老实说有点简陋,绳索与木板都已腐朽, 护卫们不得不用木头多方加固。
但好处也不言而喻。
桥很窄, 承重力也有限,难以承受多人站立, 能顺理成章地让双方的人马站在河岸上, 不妨碍观察, 也无法突然袭击。
且河流两岸有一定的空隙, 只要双方离得足够远, 桥上的人就不在普通弓箭的射程内,程丹若和苗人首领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对方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
程丹若在透气的纱罗道袍内,穿了一件锁子甲。这是用精铁锻造而成的铠甲, 由一个个细小的铁环编成, 柔软而透气,比起棉甲铁盔, 无疑更隐蔽。
可惜的是,重量也不算轻。
程丹若只穿内甲,不算手臂和战裙的部分, 已经没法跑动了。
她只能安慰自己,至少这玩意儿让她看起来没有那么瘦弱,否则实在很难取信于人。
饶是如此, 在人高马大的护卫衬托下,她的外形还是一个文弱书生, 腰上的佩剑也装饰多过实用。
程丹若干脆又拿了把泥金扇,把书生的气质贯彻到底。
考虑到骑马需要长久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她甚至问张佩娘借了软轿,让护卫充作轿夫,抬她去目的地。
出发时,张佩娘忧心忡忡地送她:“姐姐万事小心。”
“你也小心。”程丹若朝她微微点头,钻入了软轿中。
轿子十分轻便,两个护卫就能抬起。
山路崎岖,程丹若扶住腰背,默默忍受着金属甲的分量。
颠簸了很长的一段路,才终于见到见面点。此时已是黄昏,残阳如血一般铺在西边天空,仿佛某种不祥的预兆。
“公子,到了。”田北不动声色地说,“人不少。”
程丹若的声音听不出任何异常:“多少?”
“不少于五百,林子里还有。”他回答。
程丹若道:“知道了。”
轿子穿过茂密的灌木丛,一弯溪水便出现在眼前。溪流不深,清澈见底,但因为地形的缘故,水面离桥有七八米高。
程丹若用折扇挑开了帘子,慢吞吞地踱步而出。
她看到了一群精壮彪悍的苗人汉子。
和曾经在景区见过的苗族打扮不同,他们的衣服并没有太过华丽的配饰和多彩的颜色,衣裳以青黑色为主,有蜡染的简单图纹。
原始、野蛮、穷困。
这是大多数汉人对苗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