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174)
小果子连吃三天乌梅丸,果然打掉了一些蛔虫。他喜不自胜,闲来没事就和人念叨,膳房的大太监小宦官虽然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却也知晓,内廷有个女医会看病。
而在内廷,程丹若已经有些名声了。
平时行走宫内,已经会有小宫婢向她示好,叫她“程姑姑”,语气热切,好像她不是最低品阶的女史,而是尚宫。
听来不可思议,事实却真有这么荒诞。
因为,宫人看病实在太难了。
按祖制,宫嫔以下生病,医者不能入宫,以证取药。
意思是说,只有嫔以上的妃子能够让太医进宫看病,位份低的妃嫔和宫人们只能说症状,然后到司药去拿药吃。四舍五入,等于生病去药房,让药剂师给你提供药物。
当然,规矩是死的,倘若有皇帝的额外准许,也可以得到医生诊治,一般就是外面的女医或者懂医术的太监(他们平时只给后妃看病),太医想都不要想。
但无论有多少种特例,终归是特例,少数人群才能享有。
绝大部分的宫人就是自己吃药,听天由命。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平台何尝不是呢?
在外头,哪怕平头百姓,也会优先选择药房的老大夫,可皇宫这么个富贵至极的地方,近万宫人只有程丹若一个选择。
程丹若为此振奋,亦为之怜悯。
她考虑几天,问吉秋:“你要不要跟我学医?”
吉秋毫不犹豫地答应:“请姑姑教我。”
后宫落锁早,夜间,宫人有大把的时间消遣,最受欢迎的是下棋,不费眼睛又能打发时间。
程丹若吃过晚膳,便在屋里教课。
时代所限,她并不打算教太多现代医学的知识,宫内既然缺医生,最要紧的就是培养一批能看病的大夫。
而教案是现成的。
曾经,在许多看不起病的地方,有很多大夫拿着这么一本书,边学边治,拯救了无数看不起病的人。
这就是《赤脚医生手册》。
“看病的第一个任务,你知道是什么吗?”
吉秋答:“望闻问切。”
“不对。”程丹若说道,“看病的第一步,是询问病史。病人告诉你自己哪里不舒服,是主诉,接着你要弄清楚他病痛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开始是哪里不舒服,还有什么一同出现的症状……”
吉秋奋笔疾书。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掌药端着一碗汤圆,既踟蹰又坚定地走进来,问她:“介不介意多教一个?”
程丹若失笑:“你也真实诚,叫我吃了你的汤圆再提,我哪好意思拒绝?”
“现在吃也不迟。”掌药把碗往她跟前一放,搬椅子过来,觑眼吉秋的笔记,“给我抄一抄。”
*
“……宫人、女秀才多师程氏,宫中习医之风渐盛。”
——《夏宫杂忆》,梁寄书(夏)
第79章 比射箭
一碗汤圆, 一支珠花,一方帕子, 一本花样子, 一个荷包。
以上,是程丹若收到的束脩。继吉秋和掌药后,三个女史并一个女秀才, 都过来蹭课了。
她们都识字, 学过粗浅的药理,是再好不过的学生。
程丹若白天看病, 晚上回乾西所就为她们讲课。
先讲理论。
“望闻问切, 首先要知道你得问什么, 一般有以下几点:寒热、汗、大小便、饮食, 遇到女子, 多问月经。”
讲完问、望、闻,再学诊脉。
这是最难的。
她教的是寸口诊法,左右手各有寸、关、尺三部, 要切六部。
而这几乎是她从程父身上唯一学会的东西。
三岁穿越, 六岁多才被允许学医,一直学到十岁父母双亡, 近三年的摸索,程丹若才能把出不同脉的区别。
偏偏这一点是没法教的,只能多摸, 多感觉。
授课之余,免不了八卦几句。
近日,宫中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藩王子女。
正月鲁王妃自焚而死, 皇帝下旨,说愿意送儿女上京的, 可以代为教养,四月过去,差不多也到了时间。
藩王们反应不一,有的表示儿子太蠢,就不□□帝了,有的却儿女都送了来。
眼下,宫里又多了三个人。
承郡王荒淫无度,郡王妃直接带着亲儿子来了。安王则是送来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没有嫡出子女,儿女皆是庶出。
加上鲁王孙,丰郡王,齐王之女嘉宁郡主,京里一口气多出六个皇亲国戚。
皇帝又下旨,令丰郡王、鲁王孙、承郡王世子、安王之子,入住慈庆宫,每日由翰林院侍讲为其上课。安王之女未有封号,暂时与嘉宁郡主一道,住于撷芳宫与荣安公主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