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70年代做文豪(127)
好在这会儿秋收已经结束,地里也没什么非要忙活的农活,知青们以及村里的学生们都有机会留在家里好好复习,全力以赴备战高考。
知青点里。
早就得到消息的附近知青纷涌而来,对王猛和刘凯旋翘首以盼。两人的自行车刚蹬到村口,就有人吆喝着边跑边喊:“回来了!他们俩回来了!带了好多书!”
于是等着的人就呼啦啦全涌了上来。
王猛和刘凯旋也不藏私,把书该分的全分了,自己这边就留了两套,一套给知青点里的人,一套他们俩一起用。
等两人走了,已经和叶知青结了婚的老吴才默不作声地凑过来,其他人见状也没说什么,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抓紧时间想要抄写一遍课本和资料书,这就算是第一遍的温习了。
一边写,还有人一边感慨:“咱们这里离开的知青可都是重情重义的,今天这些书听说是66届的那个大作家给寄回来的,过几天还有70届的老知青寄来一批。”
“可不是!其他大队的知青点哪有咱们这个待遇!”
“是啊是啊,消息出来的第一时间人家就给打电话回来通知的。”
现在村里已经通了电,还安了喇叭,可电话依旧很稀罕,只有公社才有。
来回这么久的时间,人家真就不嫌麻烦地主动和王猛他们联系了。
可见对方心里一直惦记着这里。
现在坐在这里的知青,很多都是70年以后才来的,王猛和刘凯旋都算是老前辈了。更别提老吴这样的。
然而言谈之间,大家对老吴却没太多想法,甚至还有人私底下对老吴很是不齿,因为老吴在大队里的名声已经因为一次的偷看女同志洗澡而搞臭了。
要不是后来叶知青哭着说自己相信老吴,两人后面还很快结了婚,老吴怕是能被红袖章直接抓去立典型。
老吴这么一抄写就到了大半夜,回去的时候已经能隐约听到不知谁家的公鸡在打鸣了。
到了家他也没敢发出太大动静,蹑手蹑脚摸上了床,还是在躺下的时候因为竹床晃动的吱嘎声,引来他妻子的抱怨:“吵死了,这么晚才回来,不知道就在外面找个地方睡吗?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要不是因为你太没用了,我能刚怀孕就见红了吗?”
老吴没敢吱声,抱着怀里借来的书,满心都是挣脱这种日子的期待。
等到第二天他醒来时,就见他妻子叶知青正对着他带回来的书和资料愣愣出神。这样安静的叶知青,老吴已经很久没见了,一时间竟有些晃神。
等回过神来时,叶知青已经起身,一手抚着还没显怀的肚子,一手撑着桌子站起了身,头也没回地让他赶紧起来去做早饭。
这样的事老吴已经习惯了,毕竟当初这个婚是他求来的。哪怕叶知青在婚后变了很多,不再是他当初怜惜的那个年轻小姑娘了,老吴还是秉持着自以为的责任感,憋屈地承担着这些本不该是他一个大男人承担的活。
老吴没看见的是,在他身后,叶知青眸光闪烁着,看了看他的背影,又看了看放在桌上的书,仿佛在下什么决心。
一个多月后。
77年这一场仓促的高考终于结束。
又过了一个来月,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在秦松和初雪都拿到了燕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辞去图书馆的工作,收拾行囊,准备带着灿灿北上时,五星大队也锣鼓喧天喜庆洋洋欢送考上大学的娃子们。
王猛和刘凯旋当然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燕京的大学,这可是首都,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啊。
知青点里另外还考上了好几个,一个个胸前带着大队长和老支书不知道打哪弄来的大红花,喜气洋洋拎着行李离开了大队。
队上另外还有两人考上了大学,不过值得意外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起参加高考的老吴和叶知青这对夫妇,一天天最努力的老吴没考上,反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叶知青考上了。
虽然不是什么好大学,可这年头也是十分金贵的。
之所以说意外,也不止如此。
更是因为叶知青考上大学后没跟任何人告别,夜里就拎着包袱走了,据说还给老吴留下了一封信。
信里说她肚子里的孩子早就流了,两人也没扯结婚证,家里那些积蓄就当是老吴补偿给她的健康损失费,让老吴以后别去找她了。
这事儿虽然在队上一下子出了这么多大学生,大队长和老支书去公社和县里领回来表扬的红旗之下,看起来像是没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