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不想当反派+番外(155)
“你之前不是跟我说过,想到处走走吗?”
宝钿没想到他还记得那天的话,她心头一动,可却又摇了摇头:“天地这么大,哪有我的容身之处。”
“天地之大,怎么没有?”唐湉笑着说,“你从小在宫里长大,处处都受人掣肘,以后出宫去了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活着,想干嘛就干嘛,再没人敢命令你做不喜欢的事。”
宝钿有些犹豫,似乎很难下决心,要迈出这一步确实很难。
唐湉理解,他捧着茶杯对她说道:“反正战事结束还有段时间,你可以慢慢想,等你想好了来回我。”
宝钿回看了他一眼,张口欲言想说什么,最后只是默默地点了头,端了托盘走了出去。
唐湉于是低头继续工作,他在看从前线传回的加急信件,秦曜带着大军路上走了十多天,已经于前几日到了阵前,和嚣张的四国联军有过一次交战。
因着大渝这些年总受这些家伙的气,所以大家都憋着劲要揍他们,这一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抢下了被他们攻下的城池,士气大涨。
唐湉看了信心里高兴,就像是自己也在阵前参战一样。
还有一封信是秦曜给他的私人信件,里头详细的交代了他们这十几天赶路的事,只字不提一路艰辛疲惫,只说一切都好,就是念他念得紧。
唐湉反反复复的把信翻来覆去的看,急着找笔回他,可提笔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
就像秦曜在信里说想他,他也同样思念着在前方的人,只是古代不像现代社会通讯那么发达,这封信在路上也走了很多天,所以他要说的话必须尽可能的多。
他思来想去,最后在信里告诉他,他也很想他,让他在前线自己保重。
唐湉的字已经比刚穿来那会好多了,起笔有模有样,也算是秀气有余,秦曜再没法笑话他了。
信送出去后,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因着他此次事情上坚定的主战,文官们虽大多对他还是不给好脸子,可武将们却都十分拥戴他,全忘了从前被他欺压的事。
不过文官的不满对他来说不痛不痒,那帮清流最多就是阴阳怪气损两句,有时碰到他心情不好怼回去,还能把他们气个半死。
但是民间对摄政王的呼声空前高涨,老百姓才是最在乎民生的人,如果边境能彻底太平,他们的心也能安定下来,谁想被人一天天的骑在头上过日子?
所以摄政王在民众心里的形象忽然就转了性,成了人人歌颂的伟光正领导者。这些事唐湉都没放在心上,他只关注前线的战事,对这些东西反而不那么在乎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前线捷报连连,隔三差五就传来消息,说大将军又攻下一座城池,打得敌军抱头鼠窜,简直有如神助,大家纷纷都说是神明保佑大渝。
唐湉知道,这些捷报哪是什么神明保佑,不过是秦曜兄妹心头这些年对奉池杀害父兄的憎恨,誓要为他们报仇的信念罢了。
他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华陵,他努力学习用功读书,骑射也跟在张统领后头有板有眼的学着,行事作风十足像个小大人。
其他孩子们也都知道事态严肃,也都改了往日的慵懒,就连华隆都知道要好好学本事,将来为国效忠,几个孩子空前团结,很自觉地没有来缠着唐湉讲故事。
唐湉亲眼见证了他们各自的成长,心里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心酸,这些皇家出来的孩子们注定比寻常人家的孩子多了很多责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江山社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尤为重要,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好在几个孩子都是好苗子,虽然华阳之前被母亲和舅舅挑唆过,可他渐渐地也明了了很多事,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积极拥护华陵和摄政王,一心只想着将来辅佐华陵。
平儿就成了这群孩子们的小师父,时不时地教他们拳脚功夫,留待来日长大。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行进,好像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可唐湉不知道,这一仗竟然能打两年之久。
起初他们的确占上风,连着打了好几次胜仗,可毕竟大渝这些年被唐祺谢眠山糟践亏空不少,随着战线拉长,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
人手不足,粮草不足,战力不足,这些问题哪一个挑出来都是致命伤,偏偏他们都还遇上了,而敌军虽然接连战败,但他们胜在人多,且个个骁勇善战,这些游牧民族本就是马背上讨活,又联合成一处,确实非常棘手。
为了支援前线,唐湉带头开始削减开支用度,将手头所有产业利润全部投入战事,买粮买兵,宫里的宫人裁了不少,除了孩子们吃得东西保证营养,其余所有人都开始勤俭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