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237)

作者:木秋池

“朕不是信不过阿韫的才华,”萧漪澜道,“只是如此一来,阿韫在朝堂上必成众矢之的,那些文官的口诛笔伐不是寻常人能受得住的,阿韫,你不害怕吗?”

“我不怕,我受得住,”孟如韫说道,“这对我而言,也是难得的机会。”

“好,”萧漪澜放下杯盏,“你若真能以一己之力替朕完成此事,朕保你五年之内入内阁。”

“臣先谢过陛下。”孟如韫以水代酒,朝萧漪澜遥遥举杯。

第78章 大婚

二月初, 陆明时和孟如韫出发去阜阳,打算在阜阳待到四月底再回临京,刚好赶上两人的婚礼。

他们乘船南下, 登岸换马,一路游山玩水,纵情饮宴, 于二月二十三日到达阜阳。韩士杞派梁焕与陈芳迹一同在阜阳城外十里亭迎接,两年不见, 陈芳迹个子长高了许多,他遥遥向两人作揖行礼,通身气度如书香世家出身的年轻儒士。

陈芳迹性子内敛羞涩, 不及梁焕活泼, 但两人平时关系最好,梁焕不住地夸陈芳迹文章作得好, 回回都能得到老师的夸赞, “陈兄去年在乡试中考了解元, 老师说他有连中三元的潜质。”

陆明时道:“这叫名师出高徒。”

梁焕疑惑道:“我与师兄你也是韩老师的弟子,为何咱们就没成高徒?”

陆明时朝孟如韫一挑下颌, 得意道:“这位才是名师。”

孟如韫嗔视了他一眼, “到了韩老先生面前, 你可别这样班门弄斧。”

韩老先生致仕后, 在阜阳山下修了十几间屋舍,专心教书治学。天下有志有才的读书人闻名而往,数十年间,屋舍数次翻新, 逐渐扩成一座学宫, 孟如韫一行人到达学宫时, 韩老先生正盘坐在高坛上讲学。

韩士杞年已八十,一身仙风道骨,不见疲态,见了他们喜不自胜,当即散了学,请他们进屋去坐。

孟如韫初时有些拘谨,奈何韩士杞太喜欢她,只恨不是自己的亲孙女。陆明时撺掇他认个干亲,韩士杞冷笑道:“你喊我一声老师,却要阿韫喊我爷爷,我看你是想白赚高一个辈分,方便以后礼高压人。”

陆明时道:“您可真是高看我了,她在今上眼里比亲妹妹还亲,我哪敢压她,往后受了气,我还得来找您作主呢。”

他嘴上没个把门的,气得孟如韫想给他使眼色,又怕韩老先生瞧见,只悻悻地端着杯子喝茶,在心里默默给他记上一笔。

韩士杞待她亲切,孟如韫在学宫里住了两日便住熟了,忐忑不安地将全本的《大周通纪》给韩老先生过目,韩老先生读后掩卷唏嘘道:“阳正志未泯矣!”

阳正是孟午的字,孟午年轻时也曾跟随韩老先生求学,是他当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如今他的女儿又携作拜会,让韩老先生十分高兴,他整整一个月闭门不出,与孟如韫探讨这十册《大周通纪》的修改与完稿。

四月初,《大周通纪》修成,韩士杞开门广宴生徒,席间击箸而歌,大醉方归。陆明时扶他去休息,侍奉于榻前,像小时候那样为他脱靴盖被,将枕边倒扣的书收好。

“子夙啊……”韩士杞酒醉呢喃道,“汝父才高,命薄,德厚……”

陆明时用手背贴了一下他的额头,低声问他:“老师头不疼吗?”

“命薄殃己,德厚荫汝……汝……汝当承父之志,像阿韫那样,你们孟陆两家,必将绵祚千古……我将身后无憾也!”

“您喝多了,少说几句吧。”

陆明时不想听他谈身后事,起身去给他倒解酒茶,韩士杞却笑了几声,头一偏,呼呼大睡过去。

韩士杞为《大周通纪》作序,此书一问世,因其文直事密,不虚美、不隐恶,在大周士人间引起广泛讨论。

回到临京后,孟如韫将抄印副本呈给萧漪澜,萧漪澜看完后,屡次想提笔作注,最终却又搁下笔。

“文已言尽,朕思虑一夜,竟无一言可指摘,”萧漪澜对霍弋感慨道,“朕并非事事与阿韫观念一致,譬如对母后的评议中,有许多朕不认同的地方,但阿韫有她的道理,朕不能为了袒护母后而以势压人,那朕与皇兄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霍弋安慰她道:“陛下未免过于自慎,史书为人作,必然有偏颇,阿韫也不是事事都能切中肯綮,您若觉得自己出面评议不合适,不妨在国子监中举办评议雅集,令诸修撰、博士等一同评议,既可为《大周通纪》扬名,又可弼正学风与文风。”

萧漪澜想了想,十分赞同,“这个主意不错,不妨就安排在九月秋闱放榜之后,天爽气清,正是好时候。”

孟如韫与陆明时的大婚定在六月,在此之前,她仍住在瑶华宫中。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