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宠妃死对头(48)
竟是没反驳,率先走了。
谢无见华光服了软,松了口气,其余几人也同样松了口气,毕竟华光的身份摆在那里。
大理寺寺卿范宁,趁着气氛缓和下来,带着少卿丘于扬走过来,含笑道:“谢中书,老夫这身子实在支撑不住,还要回去吃药,政务堂还有乾元殿的议事,老夫就不参加了,让小丘代老夫去,乾元殿那边,老夫也请御前张总管帮忙带话给皇上了。”
谢无点点头,又打趣道,“范兄倒是心胸开阔,不比我等俗人。”
“圣人有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夫老了,小丘却正当壮年,合该有一番作为才是。”范宁说完,把丘于扬留下来,便自己离开了。
众人不意外。
皇上调丘于扬进京,因邓家的案子办得令皇上极为满意。
现如今,皇上格外看重丘于扬,常令丘于扬参加乾元殿御前议事,很明显,在替丘于扬铺路,范宁在大理寺寺卿的位置上,一直延续先帝宽和之政,自皇上登基后,也不曾更改,惹皇上很不喜。
临了,到底做了一件让皇上高兴的事,主动给丘于扬让道。
散朝时已过辰正,离巳时初刻时间不多,他们九人也没敢再耽搁,立即回政务堂商议折中方案。
——
另一边。
皇上因昨晚失信于儿子张稷,夜里又没接到人,为了挽回信誉,一大早的派刑恩到芙华宫接人,只是今日是大朝会的日子,他要到含元殿参加朝会,儿子阿稷见到他时,还生着气,气鼓鼓的。
这种情况下,他不好把儿子单独留在乾元殿,索性把儿子带到含元殿。
原是嘱咐儿子乖乖坐在帷幔后面。
谁知一帮大臣会打起来,儿子好奇心盛,突然出声,既已出声,皇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儿子招到面前来,反正又不是见不得人,只是可能会招些麻烦和猜测而已。
最直接的麻烦,就是上午巳时以后,他和宰辅大臣们议完襄阳公主的案子,中书令谢无还有赵王张耀借口留了下来。
其余人走了,谢无和身边的赵王兼宗正寺寺卿张耀相视一眼,朝皇上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陛下是打算重立太子?”
张耀更是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皇上,前几日,皇上向他保证的话,不急于立太子,犹在耳侧。
脸上甚至露出了受欺骗的委屈之情。
皇上很是无语,喊了声谢卿、叔祖,看向俩人,试探性地问道:“朕要是说,四郎今天出现在大殿,就是个意外,你们信吗?”
果然,他话一出口,谢无和张耀脸上,几乎同步出现皇上在逗我玩呢的表情,明显是不相信。
“四郎会出现在大殿上,就和大臣们会在大殿内打架一般,让朕始料未及。”皇上说完,又道:“朕只想带儿子看你们吵架,又没打算让儿子看你们打架,毕竟四郎还小,学打架不好。”
学吵架就好?
谢无又一次失语,不知道怎么接这话。
不过瞧着皇上说得这般随意,他只能相信皇上的话,毕竟四皇子虚龄才四岁,国朝太子,除嫡长子外,年满五岁站住了,方可册封,其余都是等到皇子年满十三岁以后,才予以册封。
无论哪个标准,单论年龄这一项,四皇子都没有达标。
谢无放心离去,张耀却忧心仲仲,惹得谢无多看了几眼,“你有什么好愁的,国朝立储,你宗正寺寺卿都是最先知道的,皇上会提前告知你们一声。”
他记得,当初皇上要被册立为太子,先帝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张耀比他们这些先帝身边重臣,还要提前一步知晓。
张耀听了谢无的话,狠揪了揪自己越见稀少的三羊胡子,他们赵王这一脉,看似尊荣无比,宗室之长,凌驾于诸王之上,辛酸与苦果却是自己吞,开国那位太后,设想是极好。
可惜败于现实。
哪能代代有元配嫡子。
原本先太子年满五岁,被册立为储君后,他是大大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得罪人了。
当初英宗继位后,往死里打压他们这一脉,把赵国六郡封地,砍掉一半,直到庄肃太后与先帝当政,又重新还给他们,他们才缓过神来,恢复元气。
万幸文贞皇后许氏,是自己选择自缢而亡的。
不然,就当今皇上这个狠厉性子,赵国能不能有后都得另说了。
先太子薨世,他的痛心,不比皇上少。
也是最近知晓先太子的死与邓废后脱不开关系,所以,他最终支持了皇上要废了邓太后的决定。
——
皇上送走两位股肱之臣,回到勤政堂,琢磨起刚才临时起意的试探,中书令谢无这个人不用担心,持重沉稳,却又最通应变之道,心有谋略,是个能托大事的人,至于赵王张耀。
大约是从小在英宗也就是他皇祖父的压迫下长大,胆小怯弱,十分怕事,有威胁的,并不是赵王张耀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那道圣旨。
阿娘死后,得知阿娘去世的真相。
他萌生过废除这条祖制规矩的想法,只是随着二郎出生,他没了这个烦恼,于是把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抛掷脑后。
然而,随着二郎夭折,他面临与父皇及高宗曾祖父一样的局面,再无元配嫡子,只能于众子中选择继承人,那道圣旨便是一个限制。
选择自己喜爱的儿子,子立母死,他舍不得。
如果选择别的儿子,赐死其母,他倒不在意,却又不甘心。
他最厌恶做选择和受约束。
要想不受限,就得废了这个规矩,但他更清楚,规矩这种东西,尤其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后代子孙要想废除,几乎难如登天,
祖父英宗放弃了,最后只是一味打压赵王一脉。
父皇挣扎过,最后阿娘帮他做了决定,也同样放弃了。
那么,他要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风险来做这件事,他同样犹豫了,这不是简单地罢免一个官员,或是对犯事的皇室宗亲夺爵与削封,也不是改一条普通制度与律法。
只要与立储有关,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祖的那道圣旨,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同时维护大统、限制帝王因内宠而随意废立皇后与太子。
鉴于邓氏专权,第四代就开始显现了,父皇宽和仁君之名怎么来的,内受制于母后,外受制于舅氏。
只能搏个宽和仁君之名,拉笼朝臣。
他都不好评价高祖所定规矩,到底有没有达到所要的效果。
帝王内宠倒是限制了,高宗朝的陈贵妃,后来的显烈皇后,还有他阿娘,活着时候,恩宠再隆,都没能登上后位。
“陛下。”
皇上抬头看了眼走进来的刑恩,“什么事?”
“回陛下,皇后娘娘派遣刘中侍递过来一份中宫笺表给您。”
“拿过来吧。”皇上收拢思绪,随意说道。
刑恩把笺表递到案前,皇上伸手接过打开,笺表的内容很简单,说了两件事,一是认真反省己过,二是想替邓废后收殓另择吉地安葬,请他允准。”
皇上看到后一条,并未太在意,那个人他好歹叫了十五年的母后,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俗话说,人死债消,现在人都已经死了,他也没必要去计较,再者,不入皇陵,于她而言,已是最大的惩罚。
“你去传个话,跟皇后说……算了,朕直接批了,你再把笺表还给刘中侍。”皇上话说到一半,改了个主意,想到刘皇后递了笺表过来,他直接在笺表上批字,大约比刑恩去传话,更令皇后安心。
用朱批签了‘知道了,同意所请’几个字,稍候片刻,合上笺表,交给刑恩,见刑恩未立即走,又问道:“还有什么事?”
“京兆府尹郑实在殿外求见?”刑恩回道。
“有说是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