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14)
齐佑走过去,仰望着巨大的铜制简仪,浑仪,抚摸着圭表,漏壶,心潮澎湃。
后世的时候,有好些小件的仪器曾被列强抢走。太重没能搬动的,还留有被损坏的痕迹,与此时看到的完全不同。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齐佑念着南怀仁的身份,将那些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南怀仁走过来,笑着问道:“你认为神奇吗?”
齐佑笑着点头,夸赞道:“神奇,先生太厉害了。”
南怀仁微微一笑,“七阿哥,你看斗转星移,日月变幻,我们不应当只沉溺于不快乐的事情。逝去的人,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活着的人,要好好继续活下去。”
齐佑摸着微凉的铜面,说道:“多谢先生开导。先生,我怀念他们,也想了好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他们本不应该这么小就离开。”
南怀仁干脆靠着滴漏坐下来,好奇地问道:“你想了哪些问题,可否与我一起分享?”
齐佑跟着坐在了南怀仁身边,抱着双腿,下巴在膝盖上点来点去,落寞地说道:“为何他们的病会治不好?明明我们都可以观天象了,依旧连简单的疾病都束手无策。我觉着不应该只看着他们离开,哭一场,怀念几天几年就算情深意重。我不想他们白死,应当找出他们生病的原因,找到对症的药,然后治好他们。”
六阿哥齐佑不清楚,但扬丹却是实实在在的一点小病,因为医疗条件太落后,硬生生折腾成了大病,一命呜呼。
皇室拥有最先进最好的医疗条件,死亡率还如此高。仅仅到齐佑这里,前面已经夭折了八个兄弟,五个姐妹,可想而知普通百姓中是什么情形。
要发展医疗,不能只单一想着提高医术,制药水平。医疗行业与其他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比如数学,生物,化学等。
现今的情形,根本不可能实现。
齐佑前世看到了一个科研报告,婴儿在幼年时,营养吸收不足,会限制大脑的发育。
也就是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如果小时候缺乏营养,长大后,绝大部分智商都不高。
科举给寒门开了一条通天之道,但真正的穷苦人家,能挤进这条道的寥寥无几,从出生时就基本注定了这辈子的命运。
又如康熙他们,愿不愿意让底下的百姓多读书,挤进这条道。
齐佑估计,他们愿意,但是不愿意挤进太多人。
民智不开,有利于皇权统治。能做皇帝的,基本能看明白这点,无论哪个朝代皆如此。
要想动摇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齐佑仿佛看到了他化为齑粉的情形。
粉身碎骨他不怕,有几人能两世为人,这一辈子本就是多来的。
真正令齐佑沉默的是,如今他尚能心怀天下黎民百姓,等他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势诱惑时,是否还能保持初心。
南怀仁深深凝视着齐佑,感慨万千地说道:“七阿哥,你与别人都不一样。你说得对,人都太脆弱了,面对一点点小病都无能为力。看来,我不用再劝你,你远比我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你才这么小,你是我最佩服的人,有你这个学生,我很骄傲。”
齐佑颔首欠身,谦虚地说道:“先生过奖,我不过是瞎想罢了。说这些大话简单,但是要改变很难。先生,以后有劳您多费心,我想跟着先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南怀仁笑着说道:“你只要愿意学,我愿意将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你。”
齐佑再次道谢,说道:“先生,您在故乡,或者其他国家,还有朋友在来往吗?”
南怀仁说道:“有是有,就是路途遥远,来往写信不便,也不知道信能否送达到他们手上。”
齐佑沉吟片刻,起身抱拳施礼:“学生有劳先生,先生可否写信回去,问一问先生故乡与我一般大小的孩童,都在学习什么功课。能否将他们所学的功课课本,想法带上一些到大清来?”
南怀仁思索了下,说道:“好,我尽量,不过估计要花上好些年。”
信能不能送到,能不能收到回信,这都不是齐佑,甚至康熙都没办控制的事情。只是齐佑一定要去做,做过才能看到结果。
在齐佑看来,不能只盯着统治阶级看,看他们出了多少发明以及科学成就。毕竟统治阶级属于小部分,底下百姓的状况,才能体现这个国家真正的水平。
师夷长技以制夷,齐佑如果能拿到书,综合他后世学到的知识,静待机会,改变一下现有的课本结构。
只着重学习四书五经,无法提高大清的实力与水平,后世已经有深刻教训。
英国放牛娃中能出个牛顿,泱泱华夏人才济济,没道理吃大米面粉的,会输给吃土豆的。
齐佑说道:“麻烦先生了。先生,您可否教我这些浑仪,怎么看怎么用?”
南怀仁立刻来了兴趣,撑着站起身,一件件跟齐佑讲解起来。
师生俩在观象台呆到快傍晚才离开,齐佑回到宫里,刚洗簌完,就被康熙叫了去。
康熙打量着齐佑,啧啧嫌弃道:“外面虽然没太阳,还是闷热得很,瞧你那脸,都红得跟那年画娃娃似的。都去做什么了,这个时辰才回来?”
齐佑摸了摸脸,心下一动,认真说道:“汗阿玛,我与先生去了观象台。先生教了我很多天文的知识,我很喜欢。我还拜托了先生一件事,托先生找些他故乡,西洋其他国家学生上学的课本,我想知道他们究竟从小学的什么。先生为何能这般厉害,不远万里来到大清,懂得如此多的知识。”
康熙开始还在笑,越听到后面,神色愈发凝重,一言不发端看着齐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十五章
打败郑经之后,康熙与朝廷看到了海贸的巨大收益,打算重新开放海禁。
满人在马背上打天下,对海有天然的畏惧。当年皇太极过鸭绿江前去朝鲜,得靠小冰河时期,江面结了厚冰,皇太极能渡江。
打郑经,康熙其实比对三藩的担忧还要大,启用的水师将领,全部来自前明。
旗人将领中没人懂海战,当时他可是提着一颗心,哪怕最后取得了胜利,迄今依然心有余悸。
对于海贸这一块,朝堂上下都有自己的顾虑,究其根本,还是对海贸的不熟悉。
康熙明白海贸的好处,最大的顾虑,还是来自于是否会冲击到眼前的统治。
齐佑的话,让康熙心情更加复杂,他年纪小,说出来的话道理浅显,哪怕是小孩子都能听懂,康熙岂会想不到。
利弊利弊,端看站在谁的角度去衡量。
站在康熙的角度去看,他为了江山社稷,更愿意与前明皇帝采取一样的做法,禁海。
正因为江山社稷,他站在世人的肩上,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得更远些。
既然话说到了这里,康熙就当闲聊,笑着说道:“你的想法倒新奇。最近朝堂上在商议海禁的事情,你可知道什么叫海禁?”
齐佑心中一动,眨巴着眼睛答道:“可是不许别的国家来大清,大清也不许去别的国家?汗阿玛,为何西洋人能来,还有附属的藩国也能来呀。朝鲜的使臣来朝贡,听说可热闹了。他们几十个人,还要在大清住很久,送些贡品来,再带着很多赏赐回去呢。”
康熙神色一滞,朝鲜使臣团在藩国中人数最多,基本在三十个人左右。一来就住上半年,礼部呈上来的花销,户部会愁得白了头。
“你说的有一部分对,藩国上贡,不属于海禁。像是暹罗,琉球,安南这些藩国上贡,为了方便省事,他们无需上京,福建,广西等地方官员会处理此事,贡品由当地官员收验,就地存放。”
康熙来了兴致,给齐佑仔细解释了藩国上贡的情形。
齐佑听到康熙说琉球幕府上书,请求派遣学生前来大清学习时,大致算了下,这时候琉球应当是德川幕府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