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107)
这不正正和话本子里金蝇虫圈养青倌儿以色侍人不谋而合吗?
风言风语之际还出这样的事,想来那裴少煜是免不了受裴尚书一顿毒打了。
……
这日散学,裴少淮与裴少津留堂多写了一篇文章,晚一些回府。
恰好徐大人今日提前从衙门归家,便叫他与裴少淮遇见了。
“给徐伯伯问好。”两个小子行礼道。
“做完今日的功课啦?”徐大人笑着关心问道。
“是,刚收好笔墨,正打算回去。”
闲聊几句之后,徐大人想了想,同裴少淮说了一些朝堂上的事,皆是与帮闲一事相关的,只不过没有提及尚书府,他夸赞裴少淮道:“你能拿捏准时机,堂堂正正打蛇七寸,这份心思十分难得。”
“徐伯伯谬赞了。”裴少淮谦虚道,“若非确有其事,小侄也编排不了这出戏,小侄不过是把听到的见到的,润色一二传出去而已。”
“只是——”徐大人拖长音调,话里打了个大弯,平和的语气中带着些开导,言道,“四两拨千斤是有的,但不常有,千斤还需千斤才能与之相抵……此事虽掀起不小的风浪,可终究会平平落下,你能想得明白吗?”
徐大人说得十分隐晦,他这么说这么问,也有些考量裴少淮心性的意味在里头。
“谢徐伯伯教导。”裴少淮应道,“小侄打一开始想要的,不过安安静静读书而已,世间少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多的是长久经营、深思熟虑。”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徐大人又笑了,道,“早些回去罢,与你父亲写信时,替我问好。”
“是。”
马车上,裴少淮神色平静,而裴少津还在深思徐大人方才那番话,他如今已不是小童,许多隐喻的话都能听明白了。
裴少津想明白七八分之后,便开口问长兄道:“大哥,官家为何会轻易放过尚书府?是因为他的功绩?”
裴少淮点点头,同弟弟细细解释道:“二房主君能从外放官员升至吏部尚书,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令圣上赏识。再者,听闻其最近隐隐有入阁之势,可见他身上是带有实实在在的功绩的……这次的事,兴许能牵绊他一二,却不能阻挡得了他。”
顿了顿,裴少淮又猜测道:“不过,小惩大诫应当还是有的,否则也不好同进谏的言官们交代。”
裴少津又半猜半问道:“城里这成群的帮闲,还有尚书府的竹贤书堂,应当在惩戒范围内罢?”
“是,大抵就是从这两个入手。”裴少淮应道,又说,“过不了多久,就会有结果了。”
“徐伯伯说得对,大哥已经很厉害了。”裴少津言道,“至少说很长一段时间尚书府都不敢再使绊子了,我们可以好好读书了。”
兄弟二人一直都在抓紧功课,裴少津在为来年的院试做准备,裴少淮则在为后年的秋闱做准备。
两人一前一后,在科举道上坚毅前行。
徐家里,淮津两兄弟走后,徐大人找来徐瞻、徐言成,与他们说道:“裴家小郎日后可以成大事矣。”
又言道:“言成、言归能有这样的小舅在前头鞭策,亦可成一番事业。”
兴许是考虑到言成的感受,徐大人添了一句:“当然,我们言成本身就是一个独具天赋的好苗子。”
“祖父不必担忧我,孙儿今年都十三了……同窗七年,孙儿岂会不明白‘择交如求师’的道理。”徐言成嘿嘿笑道,又言,“夫子说我比二叔少年时候厉害多了,总不会考得比二叔差的。”
“你小子,竟敢拿二叔来打趣了。”徐瞻笑道。
徐家能三辈出人才,段夫子是一方面,徐大人的管教又是一方面。不管步子是大是小,走直路总会比走弯路要快。
……
……
裴少淮的推测没有错,如今的裴尚书确实是得圣上重用的。去岁,六部当中成绩最大的当属吏部和兵部,都在去旧革新上有所作为。
早在前两年,或是上书、或是在早朝大议时,裴珏便屡屡提出大庆朝的巡察制有弊端,以自己在成都府为官多年为例,直言道朝廷派下来的巡抚监察御史敷衍了事、独断专行,把巡察之职当作敛财之机,随行必八抬大轿,已经到了法多废弛、弊端踵至的地步,不得不治。
圣上深以为然,授命裴珏考察淘汰巡抚,带领吏部修改《巡察纲章》,规定限制各巡抚监察御史一条条遵行,不许应付了事。但有不公不法之事,准许同级之间、同职之间,甚至是下级向上“互相纠举”。
革新实行一年有余,巡察一事初显成效,裴珏自然首当其功。
兵部胡尚书则是上谏道“大庆武官世袭,旧官加新封,一代代累积,武官之数已不下九万余人”,又言道“数目之多,却挑不出可用的将才”,大言其中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