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291)
同时也是因为户部每年从东宫产业与宫中内库薅走的钱,远不止这个数,也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听到柯文青的话,工部尚书暗自抹了把汗,心中松了口了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万两的银子修皇陵,简直是在开玩笑。
可是正宁帝接下来的话,却告诉在场所有被惊得呆了的一众文武大臣们,他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认真的、来真的。
“柯卿的好意,让朕甚感欣慰,但是对于修皇陵一事,朕是经过反复思考过后,才做出这个决定,朕与太子都不打算修那劳民伤财的大墓,着钦天监选块地,用砖石修些普通的墓,内里铺些水泥,外层再涂些水泥,就行了,朕将来也不打算带什么陪葬品,不用做那些复杂的设计。”
听到这话,众文武大臣忍不住面面相觑。
“陛下,我大安如今国泰民安,国库也十分充裕,实在不必如此委屈陛下与太子,还有宫里的娘娘们啊。”
“是啊,陛下英明,不管是为兴修水利,为各地修桥铺路,还是赈济灾民,都不吝出资,怎可在修皇陵这等大事上,如此节省?”
“请陛下三思啊!”
想到墓修得越大,往往意味着被盗风险越大的事,正宁帝只打算修座穷墓的态度就越发的坚定。
按照时人的习惯,真要像太子随口说得那般,死后将自己放把火烧了,好像有些不太合适。
只要能让他在死后免于遭受被盗墓的危机,他宁愿选择修座穷墓,穷得世人皆知,都不屑打主意的那种。
“朕与太子不委屈,皇后与宫中诸位妃嫔也无异议,做人要惜福,朕这辈子能有幸登基为帝,只想竭尽全力的多为大安百姓谋福祉,不想将那么多的银钱,都花在地下。”
礼部尚书也终于忍不住出列,“陛下,此举于礼不合,陛下乃是盛世明君,如今我大安国富民安,理当要为陛下修座大墓,彰显陛下的威严与大气,怎能如此简朴?”
简朴到让后人以为他们正宁朝,穷得连座像样的皇陵大墓都修不起,届时,他们在场的这些大臣都要对此负责。
这话顿时引来群臣们的一致附和,天地良心,他们绝对没有克扣修皇陵的应有支出的想法。
在此之前,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辛苦催了十来年,皇上一直不愿修的皇陵,在十余年后,终于被提上日程时,竟然是这种情况。
他们这些当臣子的真是太难了,以往的历任皇帝,都会很重视自己的陵墓,不惜代价的想要修得足够奢华气派,群臣想要劝其节省些都不行,结果他们这位皇帝,竟然反着来。
就那么一万两的预算,不仅要修出皇上与皇后的合葬陵,还要修妃陵,顺带着连下任皇帝的都一块修好,简直是节省到了极至。
朝廷若是实在拿不出这笔支出,或者是大安处境不妙,顾不上修皇陵的事也就算了,在国库资金充足,又没面临亡国危机的情况下,竟然不愿修座正经大墓,实在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可是面对这些大臣苦口婆心的规劝,心意已决的正宁帝始终无动于衷。
“朕意已决,朕只希望活着的人,都能生活得好些,不想让自己的身后事,给大安添麻烦,给百姓添负担。”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不管是真心为正宁帝的声望考虑的大臣, 还是早就盘算着想要借机发笔财的王公大臣,几乎磨破嘴皮,也没能劝动正宁帝改变心意。
使得这次的朝议结束后,众大臣的心情都非常复杂, 个个唉声叹气摇头。
这是正宁帝已经养成的习惯, 在没有下定决心之前, 他可能还会犹虑和迟疑,但是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不会再更改。
哪怕事后可能会在别人反应劝说下, 再次生出一点动摇,但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何殊早知道大臣们肯定会对正宁帝的修墓预算和计划提出异议, 所以她大压根就没去参加这次的朝议。
毕竟身为太子, 她既是臣又是儿,当朝被那些大臣逼着要劝说皇上改变主意的话,以她的身份,肯定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劝说皇上改变主意。
要是她一不小心真将她爹给劝得回心转意了咋办?毕竟她干这种活的经验可太丰富了。
虽说这次的事, 还真不是她给自家老爹拿的主意, 她只是实话实说的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关键在于她爹实在舍不得花那动辄上百万两的银子,可她还是对此表示赞成。
因为在何殊看来, 修建那些极尽奢华的皇陵大墓,除了会肥了某些趁机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就是能给后世的盗墓贼与研究历史的考古专家做一些贡献。
墓修得越好,遗体保存得越好, 还有那么一点小概率,会导致遗体被人弄出去展览, 研究一下基因什么的, 想想就让人觉得死都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