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29)

作者:黄柏山人

因为她身上不仅背负着自己一家子的未来,还有那些忠于他们的手下人的性命前程。

所以她就算想要做什么事,也只能先记下来,再慢慢谋划,寻找合适的时机,不是想做什么就能随口吩咐下去,要求朝野上下都配合。

这次出宫之后,何殊才发现某些地方官员的欺上瞒下现象,近乎明目张胆,形势远比她此前所预想的更为严重与恶劣。

而这还是在距离京城不算太远,她还没到过几个地方的情况下,就已亲眼看到的情况。

都是在暗卫传递回宫中的信息中,所无法显现出来的。

不是暗卫做事不尽心尽责,而是因为那些在他们看来,都是可以简单的用一笔代过的常见现象。

何殊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实在有些太过理想主义,就像这次提出的税改方案,真要说起来,其实有些操之过急。

可她明知如此,还是选择抓住机会将这件事提前上马,说到底,还是因为从本质上讲,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她想为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老百姓多做一些事的心情,实在太过迫切。

因为她曾生活在那种百姓衣食无忧,政府不仅不收基层老百姓的税,还会给贫困百姓提供生活补助的社会。

既然无法闭上眼睛安享尊荣,做个不关心百姓死活,能问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蠢话的昏庸太子,就只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看看眼前这些村民的房子,大多房子都是泥土墙,顶上盖的也大多都不是瓦,有些墙体已裂出一条条缝隙,完全称得上是危房。

只有少数人家是土坯瓦屋,那些应该都是村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家。

像里正家主屋的三间青砖泥瓦房,在这个村子里算是独一份。

这些都是何殊若非亲眼所见,不管是她前世住在高楼大厦中,还是今生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深宫中,都想像不出的场景。

也正因亲眼看到这些大安基层百姓的生活环境,让何殊更加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并且还想为这些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第十五章

何殊所展现出的‘读书人’本事,让这位里正十分佩服,所以对方很重视她所说得那些。

不仅在商队离开后,就按照何殊的建议,组织村民共商给学堂请先生的事,并开始筹划着要给村里修路。

对于何殊遇上任何难题,都能迅速给出最现实的解决办法的本事,崔景怀是真心佩服。

两天后的晚上,崔景怀难掩担忧的说道。

“谨恒,若无意外,明天下午应该就能抵达青山州府城,你真要去那青山书院中借读吗?”

这是何殊早就为自己安排好的行程。

“嗯,教育很重要,想要了解当下真正的教育形势,只有融入其中,才能得到更真实的答案。”

“可是青山书院中的师生规模多达上千人,身份来历复杂难辨,只有冯立与邱颜同样以借读生的跟着您,恐怕难以保障您的安全啊。”

要求所有书院为学生安排统一食宿,都不得带人伺候,是何殊亲自制定的规则。

依何殊自己的想法,并不愿带头破坏这个规则,只是她这身份确实事关重大,安全方面不容有任何闪失,让她没有任性的权力,只得答应带两人进去。

“我们此行还算隐秘,无缘无故的,书院里应当不会有人针对我,有他们两人在,应当可以应付所有意外。”

冯立的身手非凡,邱颜也是女扮男装,极其精通药理,再加上她自己的身手也还不错,所以何殊对自己此行的安全并不担心。

崔景怀虽然知道这些道理,只是现在出了宫,他一直不敢让何殊离开自己的视线。

“我们还是再多安排几个人吧?”

何殊有些无语,“安排的人越多,越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舅舅实在不必这般如临大敌,平常心,打心里只将我当成一个家世不错,出来游学的小辈就对了。”

听得出何殊的坚持,崔景怀只得放弃继续劝说的打算。

崔景怀早年曾顺手救过青山书院中的一位吴教谕,前两年他随商队外出时,两人意外重逢,那位吴教谕十分感念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知道何殊这趟以游学的名义出行,打算在此期间找间书院借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大安的教育环境,以及年轻学子对大安目前社会环境与政策的看法。

崔景怀便主动说出自己与那位吴教谕的缘分,征得何殊的同意后,提前去信联系吴教谕,提前在青山书院预定下几个借读名额。

吴教谕是青山州府学的学官之一,以监学的身份常驻青山学院中,日常也会为书院学子授课。

以其身份地位,就算是青山书院的山长也会以礼相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