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159)
阎鸣泰连忙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臣拜谢君父天恩!”
其他官员心头也是一缓。
看来此事今日到阎鸣泰这位为止了,至于刑部后面如何查案,那是后面的事了。
任何改革都会触犯到相关利益集团,例如李邦华的军制革新,不仅仅触犯了勋贵的利益,而且也触动了兵部的神经。
襄城伯有恃无恐的原因就是他知道兵部和勋贵,没有人喜欢李邦华,地方上的巡抚、总督,也都不喜欢李邦华。
李邦华滚蛋是迟早的事。
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皇帝改革的决心如此之大,不惜触犯大忌,将军队直接调入北京城,当天就敢把勋贵和大臣的脑袋挂在北京城的城门口。
他们没想到这个十八岁的少年,不止是说一说的。
而经过这件事,崇祯得到了什么?
一、把京卫中几个主要的勋贵都给干掉了,腾出了位置。
二、这件事虽然没有直接撼动兵部,却让兵部理亏,对接下来建设监察厅,分兵部的权,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点已经告诉了所有人,李守琦等勋贵被处斩,这件事直接越过了三司会审。
这无疑给文官们一个提醒:朕随时可以越过你们办事,你们自己好好掂量掂量!
但就这么结束了吗?
没有!
刑部介入相关审讯,相关人员一个也别想跑。
刑部介入那是台面上的,正规的。
而私下的,皇帝亲军锦衣卫自然也不会就此作罢。
三天之后,刘鸿训就从蓟镇回来了。
刘鸿训是崇祯朝初期罕见的内阁能手,不过这人很可惜,在正统的历史上,他因为私下说崇祯是个“冲主”,被崇祯怀恨在心,给弄死了。
这人能力和态度绝对没有问题,是个愿意办事的人。
三天后,刘鸿训给崇祯呈递了一份奏疏,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关于蓟镇调兵案的侦查过程。
这份奏疏让许多人睡不着觉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份奏疏一是证明了李邦华是冤枉的,二是查明了真相,有人暗自私通山东都指挥使司。
山东都指挥使司是干什么的呢?
是管理山东省所有卫所士兵的衙门,两京十三省,各有一个。
他们负责平时卫所的管理,例如卫所军户的操练、屯粮。
不过明朝后期卫所已经烂到根了,都指挥使司的军官大多不作为,利用权职之便勾结当地的乡绅地主,侵占军户的良田。
与此同时,军户良田的税也比普通民田要高,就导致了许多卫所军户的逃亡和糜烂。
这件事也反应出了卫所的弊端。
这件事的侦查其实并不难,正如骆养性所言,从山东卫所调过来的士兵,在半路上被军官故意压迫,导致大量的士兵不堪痛苦被迫逃亡。
这些人有的还在山东省,有的已经进入了顺天府,干脆就留在顺天府,落草为寇。
这事就操蛋了。
一是没能及时让蓟镇补充好兵力,二是把山东的卫所士兵相当一部分逼成了草寇,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三还让李邦华背了黑锅。
这每一条简直就是在给崇祯添麻烦。
看完刘鸿训的奏疏,崇祯道:是你们太飘了,还是朕拿不动刀了?
第119章 蓟镇调兵案
在皇帝把一批人的脑袋挂在城墙上后,刑部的办事效率突然就高起来了。
在刑部加班加点的追查下,几天之内还真又揪出一部分人来了。
例如通州衙门,把张松的名额给划掉的主事。
例如大兴县的县令。
以及北直隶几大州府下面的同知、主事。
竟竟然形成了一张网,凡是有战死的御林卫的老家,几乎都可以看出几个官员牵扯进来此事。
毕竟崇祯带着人去草原打仗,战死的有大约两千人,受伤的三千(指残疾)。
按照李邦华新制定出来的军规,战死沙场的士兵家庭能领到50两,两千人大概就是10万两,受伤的基本可以领到20两,三千受伤的,大概6万两。
一共16万两。
明朝辽东士兵的军饷大概是1.5两每个月,为了不影响辽东,御林卫暂时定的也是1.5两每个月。
不过御林卫因为是皇帝的亲军,福利肯定比辽东军要好。
按照每人50两的抚恤金,相当于33个月的军饷。
16万两,还算是一笔不小的钱了。
李守琦自己拿了一万两,其他人分了九万两,剩余6万两,极少数发下去了,又有一部分被底层的小吏给贪了。
真正到阵亡士兵家里的,少之又少,几乎不剩了。
因为牵扯进来的官员越来越多,刑部尚书苏茂相立刻进宫面圣,与崇祯阐明其中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