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鹤+番外(12)

作者:遇丘勒

她那时已小有名气,自然也有不少侠士或是想习武的青年人闻名而来。

短短十数年,落风门俨然已成为新秀中的翘楚。虽不能同江湖中的老门派相比,却也能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落风门所在的浚州青泗县城位于晅朝和回孤的交界处。此地交易颇多,商业发展兴盛。

落风门同两地均有往来,多从回孤买进皮草和布料,加工后再由望余楼售出。

赵应祾以路濯的身份出没江湖,可谓是走南闯北,见识颇丰。从贩夫走卒、草莽匹夫到富甲一方的巨贾,偶尔也会坐下来共酌一杯。

推杯换盏难免道真心。虽说行商一本万利,但在权势面前仍旧是不入流的玩意儿。商贾的子孙亦不得入学堂考取功名,更遑论女儿家。

虽然他们也可以用大价钱买得资格去参加科举,但未曾读过书,又怎能比得过其余子弟。

赵应祾深谙此理。

他是皇族中人,即使受尽冷漠欺辱也有兄长教导读书习字,明了事理,知晓开卷有益。

然而民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授书习句读的先生自然也有,可就像各大门派中入门弟子只能读得普通的强身建骨的外功和浅薄内功心法一般,真正的“传世经典”只有内门或是悟性极高之人才能掌握。

更何况若是无人能传道授业解惑,众人皆目不识丁,便是将那书摊开在面前,也只是晦涩难懂读作天书。

但赵应祾知道,这天下可不止那几本在俗世流传的“圣书”,前朝南都留下的万卷经纶皆藏于晋京!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应有尽有。

前朝南都虽只有短短百年,却是鼎盛至极,现存的国家几乎都曾是南都统一的领土。

每年秋日,皇帝都会于御花园解语亭内开设“经筵日讲”。①

讲官多由翰林院大学士担任,一谈“味道研经”,二论“以古证今”。有见解的官员亦可登台辩述。

赵应祾去过两次,只觉得众人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言辞间却又生僻博奥。 他心里觉得陌生奇怪,私下去打听才发现设在翰林院名下的藏经阁。

他脚伤后便没再往国子监去了。赵应禛教导他的那两年也因其尚年幼,选的全是些通俗易懂的文章。

所以这个宫中朝中高官皆知的书库,于他而言,就同于天下百姓一般,是个未知的秘密。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皇城并非将此事捂得隐秘。他们只是把它搁在那,任由其尘封落灰,只有大学士将其偶尔翻出来稽查整理,又塞回书架。

赵应祾也不知道前些年是哪位大人心疼这些宝贝蒙尘,竟拿了好些偷偷印刷后在大街小巷分发。

甚至连落风门的先生都收了好几本,无事的时候就读给孩童们听。

城中私塾竟也越建越多。不过不读翻烂了的陈旧圣贤书,只讲前朝佚事。

南都的典籍自然有更多篇幅记载前些朝代。有些词语句子生涩难懂,想来是古语。一些清闲的富贵子弟便聚在一起专研,赵应祾得空听过几回,只觉得此事越发有趣。

他将手指伸进笼子里抚摸那只绣眼鸟的羽毛。鸟儿早被驯服得乖顺,只低声嘁嘁喳喳。

赵应祾弯了弯眉眼,忍住想收拢指尖握住那团活物的欲望,慢慢收回手搓了搓。

这一切都有趣得紧。

他不过是顺水推舟帮个小忙罢了。

就当在等哥哥的空余打发点时间。他想起赵应禛,没忍住又轻轻笑了一下。

出了南楼一味凉,再过两个巷口就是翰林院。其门楣由皇太祖亲笔所书,端庄大气。

翰苑有东归门内堂五楹,堂西为读讲厅,东为编检厅。左廊围门内为状元厅;右廊围门内有二祠。堂之后为穿堂,左为待诏厅,右为典簿厅。再后为后堂,该堂朝南,中有宝座,特为皇帝临寺而设。后堂东西屋为藏书库。②

周觅派了一位名为甘西阳的詹事跟着赵应祾,将藏书库的钥匙交于两人后便先离开了。

近日的事不可谓不多,他们当然不可能全围着九皇子转。

赵应祾也无所谓,皇帝给他的时限还早。他有大把的时光消磨。

甘西阳同赵应祾在典簿厅查阅古籍分类的簿子。

历代翰林院都会整理分类书库,再誊写在书上便于查找。只是这工作过于繁重冗杂且无益处,官员们自然得先忙手边的急事,所以重录一事一再耽搁,那本文献目录自开朝以后便没再变过模样了。

甘詹事捧着书录,偶尔不易察觉地瞄一眼赵应祾。心下暗道,众人皆知九皇子不受宠,更因腿疾鲜少外出,今日一见,倒不似想象般阴郁寡言,也无不得志的沉闷酸苦,活脱脱一天真贵公子模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