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995)
此外,哥伦布的胃口也确实大到吓人:他要求“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并且要求将他发现的每个国家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他的伯乐伊莎贝拉最开始也同样拒绝了他,直到六年后才同意。
如今中国的船队绕过大西洋来到欧洲,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让整个欧洲为之沸腾。贵族们被丝绸瓷器茶叶迷得睁不开眼,但除了火炮,各国君主和专业航海家还被另一件事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航行数万里居然都是全须全尾,没有得败血症——如今的欧洲海员们还没跑那么远,但是也常年在海上飘着,每年因此患病去世的不知凡几。
于承业其实也闹不清什么原因,不过都是按照前人的经验罢了,或许是因为人种,亦或许是因为生活习惯?
他看了看满大街的污秽,还有满身油腻用香水强行压住异味的贵族,尽量让自己保持风度。
合伙人当不成了,只能当打工仔,哥伦布只能主动降低了要价,不再要求什么总督之类的头衔,利润也只要三成,只求能够带队出海。
只要弄清中国人为什么远涉江湖还能身体康健,那就是天大的收获了。
正忙着收复失地的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一世看到了其中的滚滚财源,说服丈夫斐迪南二世,派遣哥伦布随同前往中国。
此外还有一些不满教廷的学者也跟着他们回来,其中有个叫米兰多拉的学者,今年不过二十四岁,却已经在当地颇有声名。他是贵族之子,自幼学习亚里士多德哲学,后来周游各地,交游广泛,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多种欧洲语言和东方语言,熟悉古代文献和各种哲学学说。他企图调和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对立,建立一个全人类的世界宗教,把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统一起来。
就在承业等抵达罗马的时候,他正准备邀请各地学者进行公开辩论,并拟就了900个论题,因其中多数具有明显的异端性质,遭英诺森八世反对。讨论会最终搁浅,米兰多拉亦因此遭到教会迫害。历史上他被迫流亡法国,这回看到中国人的宝船,觉得中国人更能庇佑他,于是自告奋勇恳求一起到中国。
米兰多拉天赋异禀,尤其精通多种语言,在路上的两年多时间,已经学会了汉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与其他传教士不同,米兰多拉没有竭力称颂主的万能,而是赞颂人是自由的造物,能认识并能管理一切存在物。
他说:“人的尊严来自于人的形象并未被先天地规定下来,而是可以通过道德自律、不断进取而实现自己的完善。”
皇帝对哲学不感兴趣,在他心目里儒释道三家就够了,别的不过当个乐子听个新鲜;但是难得有个不念经汉语也说的溜的,饶有兴趣的和他说了半天。承业等在欧洲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赞玛提欧又专注传教,迪亚士熟悉欧洲和西非海岸,米兰多拉却更加关注各地的风俗民情,对各国的历史、各种教派的发展演变也很熟悉,君臣倒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遗憾的是,米兰多拉自来多病,历史上三十岁出头就撒手人寰,今番风浪滔滔,颠沛流离,全靠一点信念撑着。
如今到了北京,看到了理想中的国度,恍若梦幻,当年底就撒手人寰;好在承业爱其才华,向来与他友善,将他的著作刊行于世。
其中有他为讨论会所撰写的开幕式讲演稿《论人的尊严》,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宣言”;受到明朝学界的重视——最开始大家认为又是一个抢饭碗的洋和尚,于是连夜研究翻译本准备进行批判,没想到居然有些意思。
汪舜华的世界历史学的马虎,不记得有米兰多拉这号人,只是拜读了著作,深以为奇,改天与皇帝说起。他也对米兰多拉的英年早逝颇是可惜,没想到西方居然也有这样的天才。
汪舜华道:“欧洲和奥斯曼帝国虽然与我信仰不同,风俗迥异,但都称得上人才济济。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是想着,他们那里若有人来京,只要确有才华,朝廷也可量才使用,科学院和文林馆本就是安置这些偏才的。”
皇帝道:“母亲所言极是,我倒也想过。只怕他们妄图以夷变夏。”
汪舜华道:“选材岂能因噎废食?只要他们不大肆传播邪说便是。”
皇帝点头:“这倒也是。”
汪舜华道:“万里迢迢的,那些海外贤士怕也不知道朝廷的爱才求才之心。可以昭告,但凡举荐海外贤士的,可以减免船只关税一次;但凡所荐贤才能为朝廷所用的,每人赏银百两。”
千金买骨。如今关税已经不是朝廷赋税的支柱,相反只要能带动就业、繁荣经贸就算达到了目的;而朝廷特科的门槛不低,真要是过了,给点待遇也是应该,不怕被后人骂崇洋媚外、招来女婿气走儿子;当然,来了就要守大明的规矩,别指望明朝来迁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