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950)
皇帝似乎有点难以置信,眼泪漱漱的下来,胡乱地在地里窜了一阵,又拔,再拔,还拔,……
好了,不用拔了,每株土豆下面都结着众多的土豆,多的七八个,少的两三个,大小也差不多,大的半斤,小的也有一两。
按照一株结两斤土豆计算,这一亩地能结近四千斤!
古往今来,什么粮食能亩产四千斤?
皇帝掐了一把自己,觉得他需要静静,再想想是不是在做梦。
那泥土里金黄色的小东西不是金子,却比金子珍贵一万倍!
他安静下来,旁人不淡定了,宗室群臣忍不住跑过来开始采摘。一个个全没有往日的斯文淡定,跪在地上直接用手刨,使劲挖,挖出大大小小的土豆堆在地上,逐一过称。
内官还在称量,听着报数,丘浚先忍不住,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户部接着哭,然后所有人跟着哭,甚至负责称量的内官也在一边抹泪一边哭,哭的声嘶力竭,此起彼伏,哭声震天,哭声动地。
“老天开眼啦!”
“以后不怕饿肚子啦!”
更有甚者,直接拿着土豆一阵猛啃,也不管塞到嘴里的都是泥;还是左右把他拦住了——不是怕他吃了土,而是心疼土豆。
帝王将相们都盯着,内官们也很给力,分成几组在半个时辰内称完,得出结论:一共三千零一十八斤。
这是净重。
这回连皇帝也忍不住哭出声来。
哭痛快了,君臣这才缓过神来,吩咐摆上香案,跪谢天地土地神灵。
皇帝下旨:“重赏,重重有赏!”
他甚至传旨:明天,要亲自去太庙祭祀祖宗,同时遣官祭奠各处神灵,挑选些好的出来。
说完话,拿手往脸上一抹,堂堂皇帝,瞬间变成只大花猫。
他身后的亲王群臣不比他好到哪去,全是一群衣冠不整的泥猴子,估计外头的贩夫走卒都比他们干净。
但是没有人指责对方,那怕平时最严肃不苟的人,都在放肆地哭,放肆的笑:“真是天佑大明!太后英明!圣上英明!”
锦鸾还有点震惊,震惊过后是流泪,汪舜华则静静的看着他们的表演,直到此刻,才挤出个笑:“都起来吧,跟泥猴子似的,没出息。”
君臣呵呵笑,又往脸上抹。
西苑的土豆是宫人精心浇灌培肥的结果,毕竟皇帝老爷每天都要来转一圈;一般人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估计千八百斤差不多;不过提升的空间很大,后代土豆亩产万斤都不是新闻,五六千斤算是相当普通。
结了这么多土豆,当晚的宴席自然土豆是绝对的主角,水煮土豆、红烧土豆、清炒土豆丝、醋溜土豆丝、土豆炖排骨,……差不多就这些了。
直到摆上了桌子,君臣仍然疑梦疑真,难以置信世上真有这样高产的东西。
汪舜华没心情陪他们发愣,夹了一撮醋溜土豆丝,不错,炒得好!
忍不住多扒拉了几口。
光禄寺的厨子还是很靠谱的。
可惜没有辣椒。
皇帝回过神来:“母后?”
汪舜华往他碗里夹了一筷子:“快尝尝,你栽的、挖的。看我做什么?我尝过了,没毒!”
皇帝终于忍不住,大滴大滴的眼泪下来,抱着母亲的腿放声大哭。
汪舜华一时百感交集,不知道他在哭什么:是以为自己愿意为他试毒感动哭了,还是发现了这样高产的粮食兴奋的哭了?
皇帝哭,她也跟着掉了几滴眼泪,下面的臣僚更是跟着哭,生怕哭得不够大声。
汪舜华拍拍儿子的肩膀:“没出息,快三十的人,哭成这样!这是大好事,以后天下百姓就不用再为吃饭发愁了。”
——当然不可能,人口在飞速增长,但是有了这些,事情就好办了。
皇帝嗯了一声,擦了擦脸,坐回龙椅,大口吃饭。
上面动筷子了,下面才敢下手。
人人争先恐后,连汤都喝干净了,丝毫不顾及形象,实在是没多的,还是要留着做种!
先农坛的土豆采摘,仍然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一回就慎重多了;皇帝率领众人先去祭拜了先农,这才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采摘,仍然是皇帝先动手;文武官员也到自己的地盘上采摘。
先农坛的人员显然不如西苑的宫人尽心尽力,浇水施肥除草培肥没那么勤快,结出来的果子稍小一些,数量也不多——实在没想到皇帝会亲自来查看结果,以为最多内宫记录一下拉到。
最后称量出一千五百六十四斤八两三钱。
精确到这地步,真是可以了。
因为有昨天的铺垫,君臣淡定了很多。
但是围墙外围观的群众不淡定了,昨晚已经开始疯传有种结果三千斤的东西,没人相信,不敢相信,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