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802)

作者:雁于飞87

这回因为隐帝复辟失败,他的那些糟心事也就没人帮他遮掩;尤其汪舜华因为爱子之死,没有放弃任何打击他的机会。

事实上,早在景泰二年,蒙古方面派人来,就说起皇妃生下一子,隐帝不置一词——之前袁彬叫骂的时候,提到也先给太上皇配了个丫头,至于有没有怀孕生子,没有说。

景帝转头看着太上皇:“既然确实是皇兄的人,流落在外也不好,就把他们接回来吧。”

明朝这边答应接回来,但是也先提出来要立这个孩子为皇太子。

不仅是景帝不肯答应,群臣也不可能同意——门也没有!

这件事就这样拖了下来,直到夺门之变后隐帝死了、世宗去世、新帝即位,瓦剌都遣使说到这事,自然遭到明朝拒绝,双方为此在边镇大打出手,互有死伤。

知道俘虏了隐帝流落在外的骨血,汪舜华让朱永等好好带他们一家回来。

不需要说什么,下面人自然会懂。

当年刚回来想宣传拒绝了瓦剌的求婚,结果后面发现是配了个丫头,现在可是连孙子都有了!

死了就可以不打脸了?门也没有!就等着被人戳脊梁骨吧!

——上一个被俘后在敌军那里生孩子的是宋徽宗吧?

——全无心肝!

以襄亲王为首的宗室都感到难堪,本来大家对汪太后意见很大,但是现在觉得对比隐帝,汪太后也就不算啥了。好歹女人专权是自家人的事,人家也说了对皇位没野心,宝座上还坐了个吉祥物,可以关起门来解决;隐帝是跑到敌人家丢人,遮都遮不住。

——你他妈真不会死吗?

——祖宗的脸、国家的脸都让你丢光了!

但是肚子里埋怨了,眼前的事还是要解决的——如何安顿?

礼亲王很不客气:“这不过是瓦剌的阴谋,不必理会。——当年隐帝回朝的时候,孩子还没出生;这都快三十年了,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就算当时真收了这么个女人,也不一定就生了个儿子,生了也不一定能够养大!谁知道到底是不是老朱家的种!”

意思很明白:这笔账,不能认!

和亲王也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认了,按照制度,就应该封为亲王。他是敌国女人所生,也没有沐浴过天朝教化,把这样一个人封为亲王,恐怕留下隐患。”

即便排除他的皇位继承权,万一勾结北方余孽来个里应外合,也够朝廷受了。

抱病参加商议的襄亲王闭了眼睛,说了句:“真是作孽。”

倒是齐亲王站出来:“这笔账,朝廷应该认,也必须认。”

他看向母亲:“这个儿子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他出生消息就没断过,谅鞑子们不敢作假。如今民间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如果朝廷不认,反倒惹人议论,说朝廷刻薄。何况如今北方已定,正要施恩,收拾人心,这时候封其为亲王,一来彰显皇室对隐帝一家的隆恩,二来显示朝廷教化万邦、以德服人的胸襟。”

汪舜华看着儿子,点头——她已经决心要将北方收下了,如何尽快推进民心从敌对走向共融,联姻显然是极有效的办法。但除了鼓励民间联姻——主要是蒙女嫁汉男,高层尤其是皇室的联姻仍然是要大力限制的——清朝讲究满汉分野,汪舜华没那么多讲究,但也很顾忌名声。

和亲,在后代是很不齿的,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当然现在明朝作为征服者,将蒙古贵女许给宗室重臣为侧室,不仅不是国耻,反倒是胜利者的荣耀;但是公主郡主下嫁就别想了,薛辅那种是例外,三代为大明卖命,命都丢在土木堡了;胡世荣家族同样三代为明朝效力,还在火器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当得起。

何况,这是打压隐帝名声的绝佳机会,绝不可能放过。

不认,宗室和民间会说她刻薄寡恩,因为丧子忌恨和打压了隐帝这么些年;认了,呵呵,多一个亲王而已,没有嫡子——好吧已经有了俩,考试不过关就给削了——多少宗室在宗学寒窗苦读十年都不一定能过关,有儿子就能确保能传承下去?

——图样图森破!

汪舜华下定了决心。

如今见到了那孩子,不应该说孩子,毕竟已经二十八岁,奔三的人了。

草原上生存环境恶劣,尤其这些年征战不休,他也跟着东奔西跑;不到三十的人,说他五十都有人相信;尤其和他几个兄弟对比,简直惨烈。

好在朱家的遗传基因比较强大,依稀能从他脸上看到隐帝的影子。

汪舜华看着他,到底招两个孩子近前看了半晌。两个孩子生的虎头虎脑,黑里透红,虽然风尘辛苦,到底被照顾着,显得壮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