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561)

作者:雁于飞87

——真是意外之喜,居然有这么个宝藏!

说完这些,眼前的燃眉之急还是要解决。

首先是队伍建设。如今钦天监官多不谙天文,天文生又不肯学习,所以业务生疏。命钦天监于天文历数阴阳每科推选十人,委以教训;通选少年二百人,专习其业,以次听用。

然后是待遇问题。一是天文生昼夜观候,冬月露坐艰苦,每年给毛袄,并依期给与岁例木炭;二是尊重专业人才。原先外设观象台,令天文生占候,内设灵台,令内臣占候,用以考察异同勤惰。后来外台生每预报,内台官雷同附和;钦天监每年编订历法,内台官又往往干预,皆禁止。三是命天下府州县选送阴阳正术等官员至礼部,转送钦天监再试,那些不通阴阳天文的,不许送吏部选用,并追究考送官员之罪。四是天文等生,不许另外派遣差事,有妨学业。五是编订天文生花名册,遇有公务,循次差拨;册子三年一造文册二本,一送部稽考,一存留钦天监备察,不许滥冒收充。

——这些是成化二十三年,孝宗皇帝的做法,只是很不如意,各省推荐到北京的精英,存留供事者不过200余人;后来他想修改一下历法,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结果一无所获。

——除了长期禁止造成心理恐慌的主观因素,很难说没有人才断层的客观原因。

然后是加大观测力度,这个是针对天文台的布点。

明朝有天文台,就是后代俗称的北京古观象台,现在叫观星台,始建于正统七年;南京也有天文台,在鸡鸣山。

现在都改名为天文台。但这还不够,汪舜华下旨,在西安、长沙、昆明、海口各设一处天文台,具体位置由钦天监会同礼部、工部查勘上报;本想在紫金山新设一处天文台,毕竟太有名了,只是毕竟是太祖陵寝所在,只能作罢了。

——如果不是建造天文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汪舜华真想多建几个!看你们还敢作妖!

——这些天文台除了负责传统的观测内容,也就是窥测七政行度、凌、犯、迟、留、伏、逆,汪舜华着重强调要记录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二分二至太阳的最高角度和时间,尤其有太阳直射的地区,要详细记录太阳直射的时间。

最后就是继续当年太祖的事业。现有的典籍要翻译,但还要去西域召集精通天文历算的人才,带上你们的典籍,越多越好!

当然重申对私学天文尤其是私藏天文器械的限制。凡私家收藏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限一百日赴本处官司呈纳,匿而不言者,杖一百。

并且列出了清单:天文之书,谓推步测验之书,如统天历之类;图谶之书,谓图像谶纬,如推辈图、透天经、风角鸟占之类,凡此种种,都是防止你们拿出来妖言惑众的。

当然很有意思的是,太后下旨,私习天文,也就是你不是天文生,但私自习学能推步测验的,亦杖一百,送钦天监充天文生。

——私习固所应禁,但与其把你砍了,不如废物利用充当天文生。你不是喜欢天文吗?那好吧,老老实实去钦天监为太后皇帝看吧,看个够!

——很严厉吧?实际已经轻多了。事实上,唐宋对于私习天文的,严重的时候是会处以绞刑的;而且就算法典规定了只是流放,实际上处理起来也可能是死刑。

此次明确,此前严禁的象天之器,诸如璇玑玉衡、浑天仪之类,属于观测器械,不再限制;另外要强调的是,凡只涉及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学著作,可以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但是涉及图像谶纬的,一律严禁出版,防止有人借题发挥。违者本人处斩、家人流放;参与出版刊刻的也要责罚。

星星真的不是想看就看。

宇宙区长也不是想做就能做。

不仅如此,汪舜华对天文仪器也做了改进。

她亲自带着宗室群臣到观象台视察,就算没有任何天文学爱好,她都能看出条件确实太简陋——全靠肉眼,连望眼镜都没有一台!

当然也不是啥有没有,还有浑仪、简仪、浑象、圭表等天文仪器。

真的是用爱发电了。

谷正还在叨叨:“玄象器物、图像谶纬等,皆涉天学,用之习之即可通天。太后应严禁私家藏有,以免私人获悉天机,觊觎天命大宝;或者指天画地,诡说灾祥,妄陈吉凶。”

说得好像你们组成小圈子,就不会妄陈吉凶了一样!

汪舜华看了他一眼,懒得跟他计较,没办法——谁让你啥都不懂呢?人家好歹滔滔不绝像那么回事,还不是只有认了。

既然我斗不过你,我就培养人来跟你斗,反正真理在我这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