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507)

作者:雁于飞87

能够躬逢其盛,能够投身期间,自是平身幸事。

于谦开始办差,事情却没有尘埃落定。

第220章 绯闻(下)(附小剧场9)

汪舜华淡淡的看着跪在珠帘外的文士吴开先。

吴开先耷拉着脑袋,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吴开先就是锦衣卫查出来的作者。案子不难查,循着读者找书铺,而后顺藤摸瓜,连着刻书的、写书的和幕后的金主一股脑儿揪出来。

当然,影射时事的书不少,但汪舜华不打算全抓起来,否则真闹得满城风雨,就不可收拾了。

既然《白华传》最有名,那就拿他开刀,杀鸡儆猴。

吴开先是大明无数不得志的文人一员,自负才学,然而年过三十,却依然没有功名傍身;于是受盐商的雇佣,写了这么本书。

主谋有罪,当然不能只有这么个罪名;能干出这种事的人,朝廷要找罪名也不难;只是吴开先成了烫手的山芋。

如今人赃并获,于谦低着头不说话,襄王奏道:“此辈诋毁太后清誉,玷污朝廷圣明,着实该杀。”

吴开先磕头求饶,汪舜华道:“人言可畏,杀了他容易,只怕我倒真的成杀人灭口了。”

她看着这些人:“写小说养家糊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你寒窗苦读数十年,即便不能说胸藏锦绣,也应该有些才学见识;却没想到只能写出这等下三滥的文字,难怪这么些年踟蹰科场,一无所得。就这点格局,这点气度,看不到百姓生计,看不到民族危亡,看不到朝堂庙算,以为国家大计不过是一对狗男女拍脑袋的决策。如果天下的事真的这么简单,那这世界就安静了。——你这种人,上不能匡主,下不能益民,杀了你,也不过脏了我的手。既然你还认得几个字,还能写几个字,我就教你故事该怎么写。”

她吩咐刘金:“让他去六科,给他吃喝。不用做别的,就把每天批阅的朱批连同奏疏抄录一遍,抄完了,再休息。”

吴开先慌忙磕头,叩谢太后不杀之恩;刘金称是,冷笑道:“跟我来吧。”

没几天,朝臣都知道,吴开先连续抄了三天,昼夜不休,体力不支,倒在桌案上。

但很快有人来捏他的鼻子,醒过来还得继续干活,当然吃喝还是给了。兵科给事中徐廷章带着笑意:“赶紧吃吧。这都四天了,一天的文可都还没抄完。”

什么东西哽在喉咙上了。吴开先看着堆满桌的奏疏,赶紧求饶:“学生知错了,不该受人蛊惑,编排太后。”

但是没有人听他求饶。

礼科给事中王豫吩咐他:“接着抄,抄完为止,这是太后的诏令,谁敢违抗?”

吴开先无可奈何,放下碗,接着抄。

好不容易抄完了,还没容得下歇口气,工科给事中黄晖又抱来一摞:“这是第二天的,一共220封,好好抄吧。”

吴开先几乎带着哭腔:“我整整抄了五天,才抄完一天的奏疏;难道每天都有这么多吗?”

黄晖笑道:“这哪里算多?如今土地清理都差不多了,都是些日常的事,前些年尤其是建极三年的奏疏那才叫多。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是200多封。”

吴开先开始求饶:“学生哪有这个力气,每天能抄这么多文书?”

徐廷章笑道:“有什么不能的?这些可都是太后亲自批阅的。朝廷谁不知道,所有的奏疏都是太后御笔批红,从没有假手别人。”

吴开先真的傻了。

户科给事中童轩笑道:“不过是让你抄写文书,太后每天还要侍奉太后、照看圣上、召见臣工呢。”

吴开先不敢说话了。

大家笑笑,各自散了——汪太后每天批的奏疏,少说二百封,奏疏带批示怎么说也得五百字吧,每天抄十万字?弄死他也做不出来!

吴开先竖起耳朵,这才知道,汪太后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收拾人了——当然收拾的不全是他这样的人。

事实上,早在建极改元,汪舜华要求严守各项纪律,其中就有一项是严肃文风。

明朝的官样文章其实是很有特色的。太祖太宗的圣旨以大白话闻名,但后代帝王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自然圣旨也就四平八稳起来;上行下效,文风渐渐华而不实。

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奏疏,汪舜华没有逃避,也没有待毙,而是强调文风要实,别学茹太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但是大家都懂,文风转变没那么快。

很快汪舜华就抓到几个反面典型,其中有几个言官,觉得太后要堵塞言论了,洋洋洒洒万言,从道路以目一直写到王振乱国景帝尚贤,意思只有一个:您要是不让我们说话,就要国将不国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