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505)

作者:雁于飞87

她的语气很严肃:“我曾经告诫过你们,行事要正大光明,看来你们没有完全做到,至少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朝廷效命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为百姓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于谦是首辅,所以遭受这样的池鱼之累;如果今天这个位置上的是别人,照样别想置身事外;甚至将来有谁看你不顺眼,也别想干净脱身。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场景。”

“今天我再告诉你们,我汪舜华经得起赞美,也受得了诋毁,甚至能够经受住所有的诽谤和污蔑,因为我心中有国,心中无愧。我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脾气!就是这样的人!别指望用舆论来压我,就能做出任何自断臂膀、自毁长城的事来。”

“还是那句话,你们谁能为朝廷担当,我就为他担当;你们谁能对朝廷负责,我就为他负责。你等大臣若不负我,我必不负尔等。就算是天塌下来,只要我还没倒,就绝不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

这话说的实在太高杆,于谦怔怔的看着汪舜华,终究跪下去;两班文武也跪下去,高呼:“太后英明。”

朝堂上消停了,但这件事的处理还没有结束。

当汪舜华宣阁臣到便殿议事的时候,阁臣都是静默无言,于谦更是垂头不语。

汪舜华似乎已经将刚才的事情抛诸脑后,一脸淡然的和群臣商量起江南地区后续的安抚工作。

群臣似乎找到了话题,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话来。

于谦默默地坐着,没有说话。

直到商量完事情,群臣退出,汪舜华突然唤住:“于先生留一下。”

看着于谦垂手立在下面,汪舜华叹了口气:“还在想刚才的事?”

于谦勉强平息心绪:“太后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只是情势如此,请太后准臣告老还乡,以终余年。”

汪舜华道:“当年杜少陵有一句诗:‘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这话放在他身上是反话;怎么,今天你打算身体力行?”

于谦不敢抬头:“先帝太后知遇之恩,微臣铭感五内。”

汪舜华摆手道:“行了,这些废话就不必说了。其实我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在我坐到珠帘后的那一刻,就知道会做什么,又会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世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揣进自己兜里,一是把自己的思想塞进别人的脑子里。前者触及利益,后者触及灵魂。如今推行的改革,两者兼而有之,下面没有阻力、没有反对、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声音,那才叫见鬼。”

她叹了口气:“如果我是帝王,恐怕在某些人嘴里,已经是秦二世隋炀帝一类的独夫民贼了;因为我是女人,所以对我进行荡妇羞辱。一旦你辞官,别人不会见好即收,只是更加咄咄逼人。到时候可不是你的名声,我的名声,朝廷的名声可都没了;我是只能躲回深宫,再不问政事,刚刚铺开的改革将全部夭折;到时候人人以揭短造谣为事,朝廷将永无宁日。这些道理,你不会不明白。”

于谦叹了口气:“只是太后……”

汪舜华道:“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今儿你我若是坚持住了,把改革进行到底,十年百年之后,国强民富,泽及后世,那么今天的事,不过是君臣排除万难中的一难,甚至压根儿没人会提;如果今天坚持不住,那就是奸夫淫妇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后在正义使者的倡言下狼狈逃离历史舞台。你希望是哪一种结局?”

这话说的实在太诛心,于谦闭了眼,没有回答。

汪舜华道:“今儿我不怕跟你说句实话。我知道你这些年辛苦,原本打算等你年满七十,就让你去集贤院发挥余热;可是如今闹了这么一出,你怕是只有学诸葛亮鞠躬尽瘁了。”

她看着于谦:“我在德陵给你留了个位置,就在外罗城根下,最靠近宝城的地方;将来方便说话。让于冕去趟杭州,把董夫人接来吧。以后你去德陵办差,也可顺道去瞧瞧她。”

于谦哽咽着,到底定了定神,磕头:“太后知遇之恩,微臣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他抬起头:“臣斗胆,还想问太后一句实话。”

汪舜华看着他:“你问吧,只要我知道。”

于谦道:“臣想知道,太后到底想把大明带往何处?”

汪舜华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你是想问我有什么样的志向,能够这样不管不顾的往前走?”

于谦道:“是,请太后明示。”

汪舜华道:“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七年前设立科学院的时候,我就已经告诉过你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