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482)

作者:雁于飞87

现在事情多,就没让新进士去集贤院进修,吏部和督察院集体谈话以后,三月十五日,在西苑举行赏花会,就让这些新进士到南方地区参加土地清理了。

赏花会上新进士们挥毫泼墨,落笔成文,不仅前辈们叫好,观礼的亲王郡王们想到去年小猫两三只的场景,还是不能不在心里感叹:“果然差距是巨大的,必须发愤图强啊。”

当然,知道新进士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进士们心里很有情绪,汪舜华很能理解,刀子砍到谁身上谁知道疼,因此还是开诚布公的谈了一谈。

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心里不痛快。

不过督察院左都御史陆瑜拿出去年查抄盐商和贪官资产明细,又举了几个清官廉洁自守结果老婆孩子挨饿受冻、连后事都办不起的例子,大家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了——毕竟刚刚踏入仕途,没有谁会把自己放到贪官的立场上,而是想着治国平天下——这个比较大,荣妻荫子、光宗耀祖。夙夜在公却只落得潦倒而终,反倒是官商勾结吃香喝辣,是个人都会不平。

户部尚书马昂也挺会来事,又举了百姓困苦的例子,说百姓以前遭受到怎样的盘剥,如今又减轻了多少负担,那些盐商巨富、贪官污吏所聚敛的财富,都是民脂民膏!

当然吏部尚书崔恭还说到了衙役的事:“除了一甲和庶吉士,其他人都是要先到地方任职的。以前地方上能吃皇粮的,就那么几个人,这些人能维持地方的正常运转吗?别做梦!可是县令每年10石,而且米三钞七,等于能拿到手里的也就23石,连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养活几百上千号人?还不就是搜刮百姓!如今全国各地的土地清理已经基本结束,有些地方还想靠老黄历过日子,你看老百姓依吗?差点就把县衙掀了!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吗?”

汪舜华说的语重心长:“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不愿意、不满意,但那有什么办法,谁不想做好人呢?我想把宗室勋贵士绅商贾都得罪吗?可是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我的原则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农民,他们已经够苦了,再往他们身上加担子,那就真的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了。让一院子的人哭,总比让一街的人哭、一地的人哭好多了。你们现在是进士,将来会为官作宰,但就算你一身荣耀,你的子孙,难道世世代代都能每个人显达?不可能的,就算太祖皇帝的子孙,前些年偏远宗室饿肚子的都不少;何况别人?你愿意让他们受人盘剥?我相信你们不愿意,也相信你们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你们的妻儿老小、子孙后代,可能没有直接从你手里拿到金银财物、高官显爵,但是可以作为普通百姓,享受到时代带来的便利和公平正义。那么,我认为这个官是做得好。我希望也相信,后人记述和评价这段历史,有你们的名字,光辉的名字。”

众人磕头。

汪舜华的思想工作已经游刃有余,自然不会只讲大道理,而是坚持以理服人:“我曾经给朝中的文武官员算人生七笔账,可惜很多人没有听进去,结果自己折了进去。今儿我就只跟你们算经济账,看看到底划不划算。就算你三十岁入仕,七十岁致仕,俸禄按照正四品来算,每年大概三百石,朝廷直接要给你一万二千石。多吗?”

“接着再往下算,就算你之前在科场屡战屡败,没有享受到免税的待遇。考中进士以后,朝廷免你十五顷的田赋,每顷折银八两,但你自己可以多收一倍的租子,也就是每年你可以拿到220两银子。四十年该多少?我替你们算了,九千六百两。还会觉得少吗?”

“如果你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死后朝廷追赠了谥号,那么你的子孙都可以免这十五顷田赋,与国同休,这又该是多少?”

“好好算算吧,光是朝廷直接给你的,差不多三万石,如今每亩地的产出才多少,最富饶的江南,亩均不过三石。按照一家十亩地计算,你一辈子挣了农夫一家一千年才能挣到的财富。百姓奉养你们、朝廷培养你们不容易啊。国不负你,民不负你,何忍负之?”

她挤出一个冷笑:“都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把这笔账算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说身前身后名,为了几十几百几千银子,丢了三万石,还要送上身家性命,何苦呢?”

“我是不喜欢杀人的,也不喜欢用今年摘了多少乌纱帽收割了多少人头来体现反腐的成绩和决心,毕竟培养一个官员,朝廷的花费比你们体重还重的黄金;这一刀下去,什么也没了,我能落着什么好?但是如果有人想要送人头,我会照单全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