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405)
阁臣们沉默了一下,去年削藩的成果之丰硕,其实也出乎他们的意料;整整八位亲王,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还包括六个孺子。虽然现在削得痛快,但这仇恨也确实拉得太大。现在外头多少人明里暗里再说汪太后就是吕雉武则天转世,要大杀宗室,甚至有鼻子有眼的说把宗室集中安排在十王府一带,就是准备趁夜放火,接着不知怎么又说到当年太祖皇帝“火烧功臣楼”的民间传说——当然大家不会说这些,只是说要考虑到以后见了太祖皇帝,怎么说话。
何况,汪舜华自己也是有儿子的。
江山是大儿子的(次子),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眼看着小儿子因为无嫡除国,当妈的还真不是滋味。
因此,针对汪太后提出的,秦王、晋王、周王、赵王、襄王和齐王六位元后嫡出的亲王,如果确实没有嫡子,允许庶子袭位——当然,仅限于朝廷册封的二夫人,大家争论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只是有点舍不得秦晋齐周赵的名号——这些可都是大国啊!
汪舜华暂时到没有想到这些,只是觉得现在外头流言蜚语实在不少,自己这回得罪的人又太多,还是要注意区别对待,打击一部分,拉拢一部分,别真的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尤其仁宗皇帝所出的襄王,辈分高,名声好,支脉又近,万一有什么,还得他出来担着;现在三下五除二痛快了,人家到时候穿上你做的嫁衣骂你一通都算轻的,就怕矫枉过正,把所有的政策全废了,那才是不可承受之重。
提到了嫡庶,免不得又想到了朱八八的规定。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朱重八真是想的说得多做得多错的也多,这种只立嫡子的规定,只给藩王宗室就行了,还可以少养一波闲人;加诸皇帝,如果皇后生不出来儿子,皇帝是选择废皇后还是把皇位传给弟弟或者血缘更远的同宗?显然不靠谱!
——好圣孙就打着皇后不能生的借口把人家赶了下来。要知道当时胡皇后还不到三十,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很难说不会生个嫡子出来。到那时,哪有左护法什么事?——这位真是跌破了下线,不可能比他更糟了。
——活该好圣孙挨骂!
后来呢?隐帝勉强算嫡子,土木堡之后,群臣难道要因为先帝不是嫡出放弃宣宗系,从他的兄弟后代里找?就算想,瓦剌给你那个反应时间吗?——另一个次元的自己因为没儿子外加反对庶子上位,被废了,没啥说的,自找的;宪宗的两任炮灰皇后都没生出来——估计皇帝碰没碰过、碰过几次都不好说,后面孝宗不就是庶出?老妈还是反贼的女儿。怎么着,谁敢说他没资格接班?武宗倒是嫡子,当然因为张皇后奇葩到了一定境界,生生把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帝王爱情变成了孝宗一个人的独角戏,不仅恶心了明朝人民,也影响了后代群众,所以大家宁愿他是被抱来的,不过绝后;嘉靖的三位皇后貌似也没有生出儿子,万历肯定是庶出,还看不起同样是庶出的大儿子,争国本争了几十年,大家全是输家,后面的天启、崇祯也都不是嫡出。
所以,不要太早立flop,否则规矩让位于现实,还是很打脸的。
——汪舜华有时候会想,是不是上辈子欠了景帝的,所以这辈子要还债,老光棍拐卖女大学生还有逃出去的机会,自己却被禁锢在这个时空了;不过马上打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条政策得该,但现在不是时候,还是等皇帝亲政再说吧。
忙碌的间隙,汪舜华拨冗去了趟京营慰问官军,了解官军生活情况尤其是学习情况;如今禁军很多去了地方办差,但越是如此,越要重视京城的保卫工作。
客观的说,官军的生活条件比两年前改善了一些有限,不过整洁多了,也规整多了,连被子叠的也有模有样——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豆腐块。
汪舜华倒是知道,这反而更好。以前军训的时候就知道,因为晒后松膨的棉被不易控制尺寸,很难叠成标准豆腐块;所以很多军人平时都不敢晒被子,被子大多都是潮湿的,反而导致睡眠不好。
尤其令她高兴的是,将士们如今的新装扮——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演练,将士们一致认同了自己携带单兵携行具,很多人捆被子又快又好;铁水壶很烫,刷漆不要想,太贵,那就在外头裹一层布用布袋背着,关键时刻还能做绷带;只是挎包在战斗过程中,会随着将士运动左右摇摆,不利于快速行军;汪舜华恍然大悟,难怪后来就没见到战士使用那种军用挎包了,于是很爽快的同意他们在上衣腰间缝制口袋,拉链就不要想了,好在纽扣都会钉,免得东西掉出来。兜里根据需要,会配置有火折子和应急的药品,这倒不那么容易。除了雄黄等野外作战驱赶蛇虫的药,还要有止血、破伤风的药。拜各种广告所赐,汪舜华也只知道止血化瘀的云南白药,补血的驴胶,还有治疗痔疮的马应龙,但是具体的配方真不知道,于是交代太医院会同军医研究,制成药丸或者颗粒泡水——这个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