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北宋先锋营小将在七零(139)
“六号桌,烧带鱼,白灼虾好了”,服务员叫。
张彧站起来:“我去拿”。
随后,菜陆续上来,几个人边慢慢吃边说说话,张彧和凌江说他们家乡的风景。
安秀兰小声说些三、四十年前上海的名人逸事,张彧和凌江听得津津有味,桌上气氛融洽。
贺小妹脸上眼里闪着光,吃到小哥之前说的每一样菜,太幸福了!姆妈说自己小时候也吃了不少好东西,小时候的事她哪里记得。
次日,他们又出去玩一个上午,拍一些照片,中午吃完饭,买几个大白馒头回招待所,随身带的东西他们用晚上时间整理好,收拾换洗的衣服和生活用品,还有昨晚让江师傅帮忙做,路上吃的咸肉酱。
东西收拾好,到时间,贺知棋把他们送到火车站,在候车室等一会,广播响起,他们坐的车次要进站台上车。
贺知棋依依不舍,张大哥和凌大哥和亲哥哥一样,特别是张大哥,待他和家里特别好。
张彧拍他单薄的肩膀说:“回去吧,明年夏天我们也许还来,就算明年不来,我和你哥关系好,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见面”。
贺知棋红着眼说:“张大哥和凌大哥路上小心,祝你们路上顺利”。
“好,多谢”。
张彧和凌江一人提两大袋一小袋行李进去,他们没让贺知棋送到火车边上,回去人很多,上火车真是挤着上去的,
两人找到座位,把四大袋行李塞到上面架子,提着小袋子坐下,看车厢里的其他人,大部份是下乡知青,有家长帮着把行李放架子,然后红着眼下车,有知青是自己一人来,自己放行李坐下。
火车开动,车厢里有的知青难过,有的知青兴奋,组织起唱歌,难过的知青抹掉泪跟着唱,张彧看他们兴奋的面孔,深刻觉得自己心老。
“哎,你们怎么不唱”,张彧和凌江对面的少年问他们。
凌江笑说:“我们唱得不好,在心里跟着唱”。
“你们是在哪里插队?”,少年又问。
凌江说:“我们还没有毕业,放暑假来走亲戚,现在是回去”。
“哦,也对,你们口音不一样”。
“……”。
交谈过程中,知道他们不是知青,还是从小地方来,对面的少年不再理他们,和过道那边座位的人说话。
张彧和凌江相看一眼,挺现实的,不过也正是他们想要的,清静,晚饭两人就用白馒头夹着咸肉酱吃,天很热,凉着吃正好。
吃完饭,凌江小声说:“之前玩的时候不想家,一坐上车我就特别想家”。
张彧点头:“我也是,归心似箭”。
一个晚上过去,兴奋的知青们变蔫巴,上午火车靠站,有几个人下车,也有人上车。
又一天一夜过去,早上七点,火车在他们市停下,张彧和凌江下车,也有些知青在这里下车。
尽管市里他们不熟,只是一下火车站,听着周围熟悉的乡音,他们就觉得亲切。
到这里,回家的心更迫切,两人出了火车站,在附近饭店吃碗过水凉面,然后坐公交车到汽车站,坐九点的班车回县城。
颠簸三个小时到县里,下了车,凌江说:“一下车,我心里特别踏实”。
张彧说:“一样,去吃饭”。
吃了中午饭,提着行李到汽车站的简陋候车室,等到下午三点,坐上回公社的班车。
一到公社下车,凌江的弟弟妹妹围上来,张彧和他们打过招呼,提着两大袋和一小袋行李回去。
四点了,阳光还是很晒,张彧加快速度,回到村口,就有眼尖的老太太叫:“哎呀,铁蛋回来了!”。
“两个大袋子,铁蛋,你买了什么,这么多?”。
张彧回:“帮村里人带的,你家也有,不止这些,还有邮寄回来,过几天才到,村里没什么事吧”。
一个老太太说:“哎哟,你帮人买这么多东西,村里能有什么事,哦,又有新知青来了,这算什么事,年年有知青来”。
“铁蛋哥,上海好玩吗?”。
“铁蛋叔,……”。
“……”。
一群小孩跟着他回家,到家,张彧放下行李,给每人发两颗硬糖,将他们打发回去。
一会,张建设和林三丫回来,两人高兴看着他:“回来了”。
张彧笑:“嗯,我回来了,家里都好吧”。
林三丫喜悦说:“很好,没什么事,我给你下碗面”,儿子平安回来,真好。
张彧说:“不用,中午在县城吃,我去洗个澡再来说话”,一身汗臭味。
林三丫:“我去做饭”,早点吃饭,儿子饭量大,在外面肯定吃不饱。
张彧洗澡出来,就有很多伯娘,婶子上门,张彧和她们:“伯娘,婶子们,很多东西是邮寄回来,过几天才到,我收到包裹,大家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