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197)
康熙带着胤礽和胤禔两个孩子出宫举行耕藉礼,结束的第二天,又带着宗室子弟、王公大臣,前往畅春园,翻了一天的地。
去年,玉蜀黍和番薯的收成都很不错,但跟江南等地的收成相比还是有差距,所以今年要继续试种,还要扩大区域。他准备把内务府名下的皇庄、还有直隶府治下的县内也都种上这两种庄稼。去年不是派了那么多青壮年来学习吗?正好让他们回去指导村子里的人种,再让翰林院的庶吉士下去走访记录。
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东西,自然是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但师傅不在身边的时候,问题就全都暴露出来,那才是考验学徒本事的时候。
趁着江南老农在,有问题了就及时解决。
还有各地的土壤肥厚不一、气温不一,也不知会对庄稼的收成有多大影响。
康熙决定让庶吉士们这些问题和解决措施记录下来,编撰成册子,等日后把这几种粮食向全国推广时,一并发出去,降低人力成本。
地翻到一半时,便该埋种子了,康熙也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仙稻”种子,让人在畅春园精心种下,期盼这“仙稻”能继续早熟、高产。
两三场春雨后,大地彻底回春,种子们也出了芽,待春风一吹、阳光一照,长得极快,三五日的功夫,便成了青绿色,展露出蓬勃的生机。
康熙带着蓁蓁出宫踏青,选的便是畅春园。
正好这时候桃花堤的桃花开了,十里桃林,落英缤纷,甚是美丽。
**
傍晚回到宫里,康熙又收到了来自福建的奏报。
台湾岁饥,一石粮从原先的三两银涨至六七两,民间有饿死者数百人,岛上有五六起土匪袭击官府盗粮的事件,百姓们也跟随土匪,与郑军僵持。
施琅请朝廷再派增援,打算集中兵力,趁着郑氏内外交困时,速战速决。
姚启圣也支持,认为等战事结束,朝廷对台湾地区的民众派发救济粮,可以此收复民心。
康熙在这份表奏折上批“可”,随即让梁九功请议政大臣到南书房商议细节。
商量完,君臣俱是意气风发,彷佛明日就能听到台湾收伏的好消息。
康熙实在高兴,跟梁九功说,又觉得不得劲,故而都亥时了,还是去了永寿宫,将睡熟的蓁蓁唤醒,说了此事。
蓁蓁其实不是很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她知晓康熙一直在为这件事的成功而努力,苦心经营多年,也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并且台湾收副后,颜珠也能回来了,背井离乡都四年了呀。
康熙跟她分享完,才觉得舒坦。
“睡吧。”
康熙是真的困了,白日里奔波,晚上一直在商议谋划,这会儿一闭眼就呼吸均匀,彻底睡熟。
他是睡熟了,但蓁蓁睡得好好的,被他叫醒,又没了睡意,脑子东想想西想想,还真想出了点什么东西。
翌日傍晚,康熙再过来时,她便说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既然对岸的百姓缺粮,皇上何必要等收复后才去赈济呢?等到那时不知有多少人已经被饿死。”
康熙叹了口气,“朕何尝不知赈灾应当及时,只是此时他们仍属于郑氏管辖,朕救济他们名不正言不顺。
更何况,即便将米粮运上了台湾岛,也难以保证那些粮食是到了百姓手里还是郑家军手上?”
惆怅完,他见对面人俏皮一笑,不禁问道:“瞧你的模样,可是有了什么好主意?”
“臣妾也不知晓是不是好主意,昨晚睡不着瞎琢磨的,您先听听看。”
“臣妾想着,既然咱们不方便把粮食送上去,那就让他们自己出岛领米呀。只要他们愿意上岸,落户到福建居住,就每人赠送一斤稻米。”
康熙拿手指敲着桌沿,沉思片刻,“落户到福建,那他们就是大清子民,发放米粮,倒是合理,只怕一斤米粮太少,根本不值得让他们冒着风险偷渡回来。”
“这个米粮的数量是臣妾瞎说的,具体到时再算嘛。但是,皇上不觉得平白送米粮出去,会让人觉得不放心吗?对面百姓也许会怀疑米有问题,毕竟之前关系不是那么融洽。”
康熙算是看出来了,这丫头想得很周到,就等着他一点一点的请教呢。
“那怎么办呀?”
“让他们用劳动成果来换呀!”
“换?拿什么换?台湾今年是荒年,歉收着呢,怕是没什么东西能换的。”
蓁蓁:……
康熙还是头一次看到她对着自己翻白眼,忍不住拿手捏了捏她的脸。
“胆儿可真是越来越肥了,居然敢对朕翻白眼,不怕朕罚你?”
“皇上要是罚我,后面的话,我就不告诉你了。”